手持长枪的土匪头子
在上个世纪初,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密调查。《亚东印画辑》就是日本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
《亚东印画辑》由“满蒙印画协会”于1924年9月(大正十三年九月)开始在我国大连出版发行,每月围绕特定主题发行照片十张,内容涉及中国、朝鲜、蒙古这一区域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至1942年(昭和十七年),《亚东印画辑》连续发行了19年。
尽管《亚东印画辑》是日本执行对华殖民政策的产物,但其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一张照片配一张印有日文说明的标签,上有题名、拍摄地点、情况简介等,这种文字说明与照片相结合,更加突显了影像的史料价值。
今天分享一组非常特别的照片,反映的是辽西地区土匪帮子的日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还原这段1932年胡子的真实生活。
一处养马的院落
放哨的胡子
正在吃饭的辽西胡子
此“胡子”并非彼“胡子”,所谓“东北胡子”,其实是北方民间对“土匪”的一种称呼,一说是自明代或清代汉人对北方越界掠夺的外国或外族人的一种蔑称“胡儿”演化而来;一说是土匪抢掠时,为了掩人耳目常戴着有红胡子的面具,所以被称为“红胡子”。
内讧?似乎是应摄影师要求的摆拍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土匪、胡子”这些词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对于这个人群的了解,也多半来自小说和电视剧,比如像栾平那般狡猾多端的,比如像威虎山上的大炮头那样凶神恶煞的,还比如像马号胡彪一样天天舞刀弄枪的,那么问题来了,真实的东北胡子,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一组老照片,反映的是最真实的东北胡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啥北方比南方更容易出胡子,其一是因为东北历来偏离中原,所以经济文化各方面更为落后,民风自然更加彪悍;其二,东北地区遭受了更多战火,多年以来,民众深受其苦,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活下去,一些人才选择了土匪这条路。
趴在玉米杆堆里的辽西胡子
手持长枪,休息中的胡子
骑马行进中的辽西胡子,马匪,又称马胡子
冬季的辽西胡子
侦查骑兵
战壕
红缨枪,等级就比较低了,属于小喽啰
虽然都是土匪,但不同地区的土匪还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土匪入伙仪式稍复杂一些。在东北胡子们的黑话里,入伙叫做“挂柱”,若是有人推荐,那么入伙就相对容易,若是自己提出“挂柱”,就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比如试探胆量。
胡子们会让来者在头上顶个碗或酒壶之类的东西,让他直直朝前走,不准回头,而身后的胡子们,则各自举枪瞄准此人头上的物件,然后射击。待到此人走到百步外,便让他停下,派人去摸摸他的裤子,看他是否尿了,若是尿了,就立马轰走,若是没尿就可以入伙。
集合号
袭击村子
遇到官兵,争先逃窜
全副武装的土匪首领
土匪大本营
入伙难,退伙更难,而且一般来说,入了伙就不能退伙,一辈子都得当土匪,除非家里出了大事,如爹娘生重病,非得他回去照顾,这样才能退伙,退伙当日,还要举行隆重的退伙仪式。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当年的东北胡子们大多非常年轻,他们身材匀称,身着棉服,头戴皮帽,个个配枪,有的持长枪,有的拿手枪,行色匆匆,似乎要赶往某处。
被土匪贴了白条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东北胡子的规模和组织方式,大抵可以分为3类:小股土匪、大股土匪、土匪军队。
小股土匪、大股土匪自然不必多说,前者是数十个人结成的团伙,后者则是数个,或数十个小股土匪联合组成,人数可达上万,然后推出一位最有胆识的人当大头领,也被称为“总杆首”,亦被称为“大当家的、掌柜的”,总杆首的权力非常大,对内有发号施令生杀予夺之权,对外有代表其所部接洽一切之权。
说完了小股土匪和大股土匪,再说这最厉害的土匪军队。土匪军队,顾名思义,即军队化的土匪,或是土匪化的军队。他们也按照军队的编制,将内部成员分为军、师、旅、团、营、连、排,并配有相应的参谋、军法等。
1917年10月2日发行的《时报》上书:山东土匪毛思忠,其部下积聚一万余人,竟照陆军编制,取名定国军,并设有参谋、军械、执法、秘书、侦察等处。
后来,越来越多大股土匪对其进行效仿,为了严肃纪律,胡子们还定下了许多规矩,如四盟约、八赏规、八斩条、十不抢、不横推立压等等。
关于东北土匪的故事很多,但像这组真实照片反映的辽西土匪生活,还是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