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这里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荣光,红色资源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居全市之首。每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背后,不乏我党各个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历史印记。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是一道全新的时代命题。
为此,黄浦区司法局组织记者采写“走进黄浦——讲述红色历史中的法治故事”,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九篇:《新旧政权在这交替,远东第一合围大楼重焕新生》
新旧政权在这交替,远东第一合围大楼重焕新生
上海老市政府大楼旧址
东临江西中路、西临河南中路、北临汉口路、南临福州路,一座罗马和巴洛克混合式风格的围合大楼引人注目。它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式建筑”,百年前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权力中心——工部局所在地,也是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个办公大楼。新旧政权在这交替,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升起……
这座传奇建筑,自1922年建成以来,便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象征。它的第一任主人,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这是由上海公共租界的外国人组成的自治行政机构,拥有自己的警察处、卫生处、教育处、财务处等机构,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成为中国政府权力难以企及的“国中之国”。
在公共租界内,外商欺压中国劳工,工部局巡捕房却无动于衷。直至1925年5月,上海的工人和学生联合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外国势力对中国工人的压迫。5月26日,巡捕房总巡麦高云对各级巡捕下达命令:“当捕房官员认为情势足够严重可以使用卡宾枪或左轮手枪而决定开枪时,应对准暴民中最有威胁性的一部分人射击。”
麦高云的这道命令,让巡警们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开枪。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残暴与无耻,也意味着中国行政管辖权的彻底沦丧。而“五卅惨案”也让中国各阶级和团体就反帝国主义达成共识,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而后,汪伪政权、上海市国民党政府先后成为大楼主人,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出任第一任市长,老市府大楼迎来了新的主人。上海的政权由此正式回到了广大人民的手中,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升起。
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陈毅市长亲手写下:“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思想取代了过去“洋人为尊”的旧状。市府大楼内,一条条政策从此出台:市民居住条件差,组织修建基础设施;黑道势力横行,编排黑帮打击恶霸;资本家与工人地位悬殊,成立“劳资协商委员会”协商化解矛盾……
时光流转,如今这座百年老楼早已不再承载办公职能,从2014年起,黄浦区启动近十年的保护性综合改造,实现了“百年围合”的最初愿景,让老楼重焕新生。改建完成的老市府大楼,保留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及相邻建筑空间,策划打造“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充分挖掘历史建筑中的红色法治基因,把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
未来,黄浦区将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人民城市的理念穿越风雨、生生不息。
侧记
公共租界工部局下设置武装警察部门,维持租界治安。位于原市政府大楼对面的福州路185号,便是公共租界中央捕房。这里见证了列强褫夺治外法权,迫害中国革命志士的屈辱情景;也见证了陈陈相因两千余年的中华法系遭受挫折,并被迫走上移植、学习、借鉴西方法的道路。
解放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入驻此地,如今它成了上海金融法院的办公场所。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增添了电子公告牌、排队叫号机、立案二维码等一大批现代化、国际化的设施,成为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与国际金融发展接轨的象征。
文字:张海燕 张宁 张晓颖
来源:黄浦区司法局
编辑:张海燕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