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写沈逸。
主要是沈逸教授的语言,太有网感,动辄来几个表情包,借此指点江山。但是文字写的,实在...只能说,于我的阅读趣味不合。可能某一类的年轻人喜欢看这些。由此我推断,作为微博、B站名人的沈逸教授的粉丝,大多以年轻人为主。永远一根筋,永远热泪盈眶。
近日,沈逸教授又出了一个暴论,称台湾做过殖民地,不要为台湾民众考虑太多,揍一顿就对了。许多媒体都在转载这句话。
这听上去很振奋,但是骨子里细想,其实跟李毅教授如出一辙。揍一顿就行了,很有威慑力,但是人类已经进化到了现代,难道除了揍一顿,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而“不要为台湾民众考虑太多”这些字眼,更是十足地透露出国内名校学者的傲慢。
战争对于任何地方的民众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也是构成非常大的伤害的。不替民众去考虑,这样的战争不就成了一场沙盘游戏了吗?我猜沈逸教授大概很擅长玩红色警戒或者魔兽争霸之类的游戏。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大型游戏,而是恰恰由沈逸教授轻视的那些民众及其背后的家庭构成的一个群像。这个群像是由具体的人所承载的。撇开具体的苦难,沉迷在群像的叙事上,那个是十分危险的。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因为爱具体的人,比爱抽象的人更难,要动用更多的共情力和想象力。
现代性发展到今天,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就是学者们,容易用推演的方式来得出荒诞不经的结论。如果把这些观念落实到具体上,他们又不愿意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沈逸教授自己是否愿意成为那个“揍人”的先行者呢?
这样的话语对于年轻人来说,具有非常强的鼓舞性,因为他们还未步入社会,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缺乏经验,缺乏教养,不用承担责任。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重拳口号,会实际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不会意料到,如果重拳打在他们身上,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始终认为,任何“揍人”,“战争”一类的行为,必须要做充分审慎的考虑,因为牵涉太多,尤其会让民众遭受苦难。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提前考虑到所有的风险,所有的苦难,并进行充分的反思,而不是充当喊口号的先行者。否则知识分子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那些轻率的言论是一个网吧少年都能喊出的啊。
我自己也主动与这些强调宏大叙事的学者绝缘,因为他们在对待世界问题的时候,过于轻率,观点来的过于容易,也过于危险。
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反思者的角色不容易受到欢迎。因为太婆婆妈妈的了,他们习惯去说,“干就完了”。但是一个强调以力取胜的世界真是我们想要的吗,他们又凭什么觉得,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是强势的一方,而非弱势的一方呢?
沈逸教授的声音已经达到彼岸,也在互联网上兴起了又一轮的狂热。这不是好的讯号。但愿这样的声音能够在大海里面沉淀一下,降降温。保持理智,这是国际关系专家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