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暖风。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中。其中,频繁地对孩子说 “不要” 和 “不可以”,就是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总有一个阶段,嘴里整天挂着 “不要、不要”。而我们家长呢,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也会下意识地回应以 “不要这样”“不可以那样”。
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却可能隐藏着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当我们总是对孩子说 “不要、不可以” 时,他们往往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被禁止的行为本身,而对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却知之甚少。
这就好比我们只给了孩子一把锁,却没有告诉他锁背后的道理。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背着我们偷偷去尝试那些被禁止的行为,从而陷入潜在的危险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多的否定指令还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当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他们会对家长的权威产生挑战欲望。
如果我们一味地用 “不要、不可以” 去压制,就像是在给孩子的叛逆情绪火上浇油。原本可能只是一个无心的小举动,在我们反复的禁止下,反而可能变成孩子故意为之的行为,仅仅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家长权威的不满和反抗。
而且,这种长期被否定的环境,还可能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击。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能力,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从而变得畏缩不前,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养娃方式呢?
当宝宝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太合适的事情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比如,当我们看到宝宝把水倒在地上时,与其立刻大声说 “不要倒水”,不如蹲下来,温和地问一句:“宝宝,你是在玩水吗?是不是觉得水这样流来流去很有趣呢?” 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宝宝的想法,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被家长看见了,被理解了,而不是一味地被否定。
在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为他们提供替代选择。
如果宝宝总是喜欢翻抽屉,把里面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我们可以专门为宝宝准备一个属于他的小抽屉,里面放上一些安全的、适合他玩耍的物品,如一些小玩具、绘本等。
然后告诉宝宝:“这个抽屉是你的小天地,你可以尽情地翻找里面的东西玩,但是其他的抽屉是爸爸妈妈放重要东西的地方,不可以翻哦。” 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宝宝的探索欲望,又巧妙地避免了他们接触到危险或不适合的物品。
除此之外,我们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当宝宝做了一件好事,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比如自己捡起了地上的玩具,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宝宝真棒!会自己收拾玩具了,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值得赞扬的,这样他们就会更愿意去重复这些好的行为。而当孩子犯错或者即将犯错时,我们可以用引导句、积极鼓励句和选择句来代替简单粗暴的 “不可以”。
比如,宝宝在客厅里跑来跑去,我们可以说:“宝宝,客厅里有很多家具,跑来跑去容易摔倒受伤哦。我们一起玩个安静的游戏怎么样?比如搭积木或者看绘本,你选一个吧。”
在养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摒弃那些看似简单却可能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教育方式。
不要总是依赖 “不要、不可以” 这几个简单的词汇去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多花时间去理解孩子,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积极、正面引导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毕竟,我们的每一个小改变,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用更智慧、更温暖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为他们的人生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点亮[赞和在看],让爱和好运都流向你。
作者:暖风,来源公号:超级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