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币”不同。又值岁末,一年一度的生肖贵金属纪念币如期而至。整体观之,这套2025中国乙巳(蛇)年贵金属纪念币,枚枚有新意。虽然是传统题材,但充溢着时尚气息。尤其是1公斤梅花形金质纪念币和15克梅花形金质纪念币相映成趣,颇具艺术性、叙事性、故事性。
1公斤梅花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在凛冽的北国冬日,观赏币面上相拥的双蛇和满目繁花,顿生温暖而美好之感。
双蛇的设计构思精妙,采用了正负形的艺术手法。正负图形又称阴阳图,是现代美学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平面设计、插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这种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结合正形(前景)和负形(背景),不仅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重视觉效果,而且能在有限空间内传达丰富信息,增强图形的层次感和辨识度。对于艺术家而言,通过正负形的对比和互补,可探讨二元对立的概念,如黑白、阴阳、虚实等;对于观众而言,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发现新的视角和意义,获得视觉与思想的双重享受。
双蛇充满整个币面,简洁明快,又饱含深意。梅花形币边独特的弧形,与双蛇自身弯曲度,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双蛇的双眸流露温情,散发着浓浓爱意。似在告诉我们,最好的夫妻关系是什么样?最契合的灵魂伴侣是什么样?最好的夫妻关系莫过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夫妻相”这个词。夫妻共同生活很多年,会变得越来越像,生活习惯、三观,甚至连长相都会越来越像。灵魂伴侣的最高层次莫过于“镜子的正反面”,就是真正遇到了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我”。实际上,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自我”,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的自己。有些人一生都找不到,无论跟谁在一起,都充满遗憾;有些人找到了,生命最终进入了完整状态,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感知到自己,互相救赎、互相滋养、互补缺失。
恰如徐志摩所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币面上的双蛇是幸运的。设计师运用正负形艺术手法设计出的他们,不仅从形体容貌上互为彼此的“镜像”,形影不离;而且灵魂相遇,心灵契合。币面上的双蛇又是互补的,一条蛇的边缘恰构成另一条蛇的轮廓。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感;而且传达了相依相扶、与子偕老的幸福内涵。双蛇又是同中有异的,不同的造币工艺——镜面和喷砂,造成阴阳反差的强烈对比,这似又在传达在婚姻中,在坚守性别角色和自我个性基础上求同存异的原则。朵朵桃花开,蝴蝶翩飞来,又让凡俗生活,诗意相伴。币面上花纹以光变鳞彩工艺点缀,使币面和谐统一又有微妙变化。
行文至此,冬日暖阳射入窗棱,细品这生机勃勃、灵动饱满的币面,古典佳句不由得在眼前闪现,“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耳畔似响起一首歌:“透过窗看一幕童话,枕着光芒的云下,等到岁月把皱纹缝成一朵花,他们挽着手把生活过成一幅画,可能她一千帧的芳华,都绣在了心里吧,陪伴是回答……”
如果说1公斤梅花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呈现了和美的婚姻状态,那么,15克梅花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则描绘了“幸福家庭中幸福的宝宝”——小蛇宝宝。小蛇宝宝居于币面主体,被寓意吉祥美好的元素层层围绕,快乐与童趣写满了币面。
小蛇宝宝的造型呈葫芦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着福禄双全、健康长寿、家庭和睦和子孙兴旺。在端午节期间,佩戴葫芦为一种风俗,不仅具有避邪驱瘟的作用,还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葫芦还常被视为一种吉祥物,代表福气和好运。
小蛇宝宝环抱一枚如意,目光透着机灵气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是吉祥物品,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之意,早在《周易》中就有“如意吉祥”的记载。千百年来,如意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被视为可护佑平安的护身符,佩戴如意可驱邪避灾,带来好运。
小蛇宝宝四周石榴围绕,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榴的寓意丰富。石榴籽众多,有“子孙满堂”的寓意。古代结婚时,往往会吃一颗石榴,祈求孩子健康聪明、多子多福、福泽绵长。传说中,每个石榴里都长有一个仁,它们紧密聚集一起,象征着家庭成员众口同心,和睦美满。石榴籽颜色红如玛瑙,果实坚硬,被视为尊重、显赫地位的象征。石榴的丰收和繁盛,还有发财和富有的寓意。
在这枚币上,小蛇宝宝嘴含“祥云”,被欢乐祥和包围,一切美好都正在发生……这枚币外接圆直径虽仅27毫米,但采用了多种造币工艺,审美层次非常丰富。浅浮雕勾勒出蛇宝宝的活泼可爱,红色冷珐琅点缀出如意的通透明亮。石榴采用有质感的橘色,石榴叶是偏绿黄色,鳞片采用光变鳞彩工艺,都与金本色相得益彰。整个币面不仅色泽温暖柔和,而且色彩本身形成线条分割,过渡自然,井然有序。
把两枚币并置,仿佛看到了种种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在表达新年美好祈愿的同时,更诠释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这是这两枚生肖币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在春节期间的彼此祝福——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金币”微信公众号,作者: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