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古典文明研究的高度重视。人类从历史中走来,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习近平主席号召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我们有责任研究好中华文明、传播好中华文明,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更多中国智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古典学研究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为造福人类贡献力量。

古典学研究是对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视

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彰显了古典文明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按照通常的理解,世界古典学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文明源头,研究古代的典籍与文化。世界古典学涵盖了众多古代文明的研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中国等文明。通过对这些古典文明的深入探究,可以清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包括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形成与演变。比如,研究古希腊文明能让我们知晓民主制度的早期形态;探究古埃及文明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农业、建筑和宗教体系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为后续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启示。

今天的多元世界文明尤其需要继承和借鉴传统,“政维今,法维古”“立中以补损”。必须认识到尊古不是复古,守正不是守旧,往回看恰恰是为了向前看。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也是不断守正创新,在不断损益中前行,不断在历史过往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古代文明在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矛盾、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启发今人更好地解决问题。古典学研究不仅挖掘和传承古典文明精华,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反思历史,避免重蹈覆辙,推动社会进步。

古典学研究更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上有许多文明,世界文明各有自己的色彩,各个文明应该平等相处、相互包容,注意吸纳其他文明成果。各种古典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虽然它们产生于不同地域和时代,但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世界古典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搭建起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的桥梁,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文明的特点和优势,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尊重。这种交流互鉴有助于打破阻隔,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通过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交流,可以为当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有益借鉴。

古典文明孕育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典学研究可以挖掘丰富的文化宝藏,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刻的哲学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等。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中国更有丰富的典籍,如四书五经等,这些典籍中蕴含的智慧、情感、道德观念等,历经岁月洗礼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深入研究世界古典学,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宝藏得以传承和发扬,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灵感源泉。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体现了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也将进一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之中。人文交流是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古典学的研究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彰显不同国家和地区古典文明的独特之处,促进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从而超越文化隔阂,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典学研究呼唤更多更好的成果产出

古典学研究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古典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对世界古典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问题、方法和思路。不同学科在世界古典学研究中交叉融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研究方向,推动整个学术领域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古典学研究可以大力拓宽视野,使人们具备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环境,增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才能在国际事务、文化交流、商业合作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还有不少人在文明观上存在着傲慢与偏见,不能看到世界文明的漫长历程,不能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习近平主席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这是对学术研究的激励与期望,将鼓舞全球古典学研究者更加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关于中国古文明研究,世人应该给予更多更好的关注,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家国同构的特征,认识古代中国由关注家庭到关注社会、国家以至于全人类的内在超越。世界各地学者携手努力,利用好世界古典学大会、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平台,古典学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促进人类文明传承作出更大贡献。

古典学研究推进中国古文明探讨

西方用“古典”一词代指古代希腊罗马的经典,并形成了专门的“古典学”。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中国在时间上则可以上溯至三代时期,典籍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周代“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孔子也“以诗书礼乐教”,已具备西方“古典学”的内在含义。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古典学,进而将“古典学”概念引进中国,与中国历史对应起来,反映了人们的中国古史观念,联结着人们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识。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估计偏低。虽然“走出疑古时代”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近4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进展,在逐渐打破疑古思潮的局限性。中国使用“中国古典学”以取代“国学”“华学”“汉学”等概念,用“古典学”代称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有“对标西方古典学”以定义“中国古典学”的意思,但主观上则是用“古典学”统摄中国古文明研究,推进“国学”学科建设,解决“国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面临的难题,并达到兼容“国学”“汉学”的目的,以便为中外学者所通用。只是在潜意识中还是将所谓“中国古典学”与西方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的“古典学”关联起来。

这就是说,推进世界古典学研究有利于推进对中国古文明的探讨,一方面可以重新评估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资源与价值,以更好地“走出疑古时代”,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中西文明对话的角度,通过与“他者”的对比,明确中国古文明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必须注意自身的特殊性。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特征,是基于自身广阔的文化背景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基于中华先哲在宇宙天地中的深刻认识与高超智慧。我国先人从天文历法的顶级宇宙确定性出发,把人类锚定在天地之间,思考的第一层问题是“天”与“天下”的关系,主张人道效法天道,遵循天理,不能无法无天,要天人合一。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庄子何以感叹“古之人其备乎”,孔子与他的国君何以讨论“君子何贵乎天道”,春秋时期人们何以动辄就搬出所谓“古之道”“古之制”。孔子之时,许多先哲尊崇“先王”,主张以“先王之道濡其身”,是看到了三代时期的文明发展,看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明的跨越。孔子不仅 “远宗”尧舜之道,“近守”文武之法,他还常常“梦见周公”,对周公“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的文化创造充满敬重。同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所谓“轴心时代”,在中国是否时间要早一些、早许多,他所说的“文明的突破”,在中国是否不会迟至“诸子时代”,而应该在西周初年?

古典学研究彰显中国自信与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展示了中国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分享自己的文化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为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在当今世界变局之中,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广度和烈度上升,国际体系加速重组,全球问题与挑战日益严峻。在传统安全问题总体恶化、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如何给多变的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稳定性、安全性?费孝通参观孔子故里后在《孔林片思》中写道,当今处在一个大的战国时代,我们需要一个大手笔的孔子。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他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自孔子以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重申这一伟大理想,充分显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行伟大事业的豪迈与信心。正因为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无比坚强的发展定力,有无比广阔的时代空间,我们才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云变幻,一直处乱不惊。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建立中华民族的强大心性,方能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所谓“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定力所在,光华自见,定力来自大格局,有了“定于一”的定力,就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动荡的世界中镇定自若。中国积极致力于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