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司令回忆松毛岭惨败,4个团反攻失败,上千人战死
无所也不能
2024-11-30 01:05山西
1984年的时候,河江省这儿正打仗呢,一场很少见的暴雨在冲刷这片土地。越军第二军区的那些士兵啊,没日没夜地在松毛岭前沿阵地挖工事,就是在给马上要来的“MB84”行动做最后的准备。谁都没想到啊,这个行动代号会变成越军历史上特别惨痛的记忆之一呢。
那天清晨,第一发信号弹划过天空的时候,4个步兵团的精兵强将们满怀信心,他们笃定这次肯定能把丢失的阵地给夺回来。可命运就是爱捉弄人,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结果呢?为啥一场精心谋划的军事行动最后会变成惨痛的败仗呢?
【一、战前部署:渭川前线的态势】
1984年6月刚开头那几天,渭川前线打得正热闹呢。越军第二军区司令部收到了河宣省发来的一份急报,说中方在松毛岭那块增兵了,这可让越军的高层一下子警惕起来了。
上级给第二军区原来的代理司令员阮德辉下了命令,得在最短的时间里把4个精锐步兵团集合起来。第356师的876团和149团先到了,随后第316师的174团也到了,最后来的是第312师的141团。这可是越军头一回在这么窄的战线上集中这么多兵力呢。
渭川前线的地形那叫一个复杂,制高点可不少呢。这里头最要紧的有772高地、685高地、233高地还有1030高地,这几个高地凑一块儿就成了能控制整个战区的制高点群了。每个高地啊,就跟钉子似的,死死地扎在这块地上。
6月15日那天,越军参谋部开作战会议呢。会上啊,876团的团长黎文江提了个特别让人意想不到的战术建议,他说:“得用夜间突袭的法子,各个击破。”不过这个提议没一会儿就被否了。为啥呢?第二军区的副司令员武进忠觉得,夜里打仗对部队协同作战不利,很容易乱套。
最后,上级敲定了作战方案,主要在白天发起进攻。876团的任务是攻打772高地,149团负责685高地,174团得同时向233高地和300 - 400高地发起攻击,141团被派到泸江以东的1030高地去了。
6月20号那天,情报部门送来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报告表明,中国方面在这个区域布置了差不多800门各类火炮呢,这个数量可是大大超出了越军的预料。但因为太自负了,这么重要的情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6月的最后几天,各个团都照着计划把战前部署给完成了。876团在坪村那块儿建了个前进指挥所,149团呢,在468高地弄了个观察点。174团和141团也都在自己预先定好的地方完成了集结。
越军为了给行动打掩护,还专门在不进攻的方向弄出大动静。第313师有两个团被安排到侧翼去了,负责策应的事儿。与此同时,工兵部队悄悄修起了补给通道,打算给马上就要展开的大规模进攻做好后勤保障。
7月刚开始的时候,最后一批弹药啥的物资就运到前线去了。按计划呢,每个步兵团都给配了够3天用的作战物资,这就表明啊,越军的指挥部本来想着这会是一场很快就能打完的战役呢。可他们哪能想到啊,战场上那局势变得可快了,一下子就把他们的部署给搅得乱七八糟的。
【二、暴雨中的准备】
1984年7月的渭川前线,一场极为罕见的暴雨下个不停。松毛岭山坡上,雨水直往下灌,战壕和掩体都成了满是泥浆的沟渠。356师的战士们只能加班加点地加固工事,还得拿防水油布把弹药库和通信设备盖起来。
7月8日天还没亮的时候,876团的运输连就冒着暴雨朝着前线送补给去了。连长范文进带着30多名战士,扛着、提着弹药箱和口粮,在满是泥泞的山路上费劲地走着。这条补给线也就大概3公里长,可又下暴雨又得负重,他们走了整整5个小时才到地方。
就在同一天,468高地那儿被第149团建起了临时指挥所。团长武光明察觉到,暴雨对无线电通信质量的影响可不小呢,没办法,只能临时改改通信方案,多派些通信兵沿着路设置中继站了。后来发现,这个决定可太重要了。
前线的生存条件差到了极点。174团有一个排,就守在233高地旁边的山洞里呢,战士们只能轮流站岗,拿手动抽水机把渗到洞里的雨水抽出去。团里管后勤的人想尽办法弄物资,可路太泥泞了,运东西的车动不动就陷在半道上。
7月9日那天,前线指挥部紧忙开了个会。第二军区的副司令员武进忠,还有各个团的主要当官的,一起对战前的部署做最后的确认。开会的时候,第141团的参谋长阮文东提了个挺尖锐的问题:天气这么恶劣的时候发动进攻,会不会对最后的战果有影响呢?这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很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