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理财小工具”
免费领取40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晚上好呀~
快到年底了,近来我给家里做了个大扫除,偶然翻出好多尘封已久的笔记本,有错题集、名人名言...
翻开来看,笔记清晰有条理,当时想着以后能派上用场,结果一放就是好多年。
这样想来,不只是实物笔记,平时我从视频、播客、公众号吸收的很多信息,也很少应用到之后的生活中。
不止我有这个困扰,数据显示:典型的知识型工作者每天要将26%的时间浪费在寻找资讯上。
换算一下,每5个工作日,就有1天耗费在找信息上。如果能省下这部分时间,我们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记住所有看过的东西,又能快速找到呢?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本书——《打造第二大脑》,作者是蒂亚戈·福特,读完它,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做笔记、吸收资讯的方法都是错的。
01 什么是「第二大脑」?
咱们先从书名说起。
我们的大脑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处理讯息,比如什么时候要说什么话,该吃外卖还是自己做饭,明天要还贷款...
这其中,有的是人际交往的大事,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大脑来说,它都一样在工作,消耗能量。
书里开篇提到——「大脑不是用来记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大脑应该留出足够多的资源,在思考和创意上发挥更大的功用,剩下的事就可以外包给「第二大脑」。
根据作者蒂亚戈的定义,「第二大脑」是一套线上笔记系统,比如手机的备忘录、电脑的笔记软件,帮助大脑分担记忆的功能。
听上去,这似乎挺普通的,无非是记笔记的方式从纸笔切换成软件。但你有没有想过,明明笔记很不错,却很少能利用到它们呢?
一个原因是在摘抄的当下,我们并没有思考它们到底能给生活、工作带来哪些改变,导致笔记的利用率不高。
蒂亚戈的「第二大脑」系统,有一个记录的前提:要让「输出」决定「输入」,而不是「输入」决定「输出」。
也就是带着明确的输出目标,有目的地记录,实现结果,而不是期待成果从输入中自动涌现出来。
02 打造「第二大脑」
这和蒂亚戈本人的经历分不开关系——
他在大学期间,莫名喉咙痛,却无法找到原因。为了压抑疼痛,他服用了有失忆副作用的药物,眼看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他开始尝试用笔记「自救」,写下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疗法,记录生病的过程。
由于病历太厚,他将纸质材料扫描成能查找的电子版,并加上注解,并将医生告知的细节整理成详尽的笔记,试验他们提出的每项建议。
随着资讯越来越详尽,他发现自己原来患上了一种「机能性声音异常」的疾病,疼痛正来自于吞咽食物的肌肉出现了问题。
于是,蒂亚戈开始研究呼吸、营养、发声习惯,逐渐了解身心连结以及思维、情感如何直接影响身体的感受。
他把学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并尝试改善饮食、规律地沉思冥想,并搭配发声训练。结果令人惊喜,虽然疼痛没有消失,但已远减轻很多。
回顾这一切,他笔记的目的始终围绕缓解疼痛上,将每一次治疗、训练、身体感受等新资讯,都转化为自身健康的解决之道。
自此之后,他将笔记应用在方方面面,提高生活、工作的生产力,逐步形成「第二大脑」的笔记系统。
第二大脑的打造有四个步骤,分别是:获取(Capture)、组织(Organize)、萃取(Distill)和表达(Express),四个英文单字结合起来就是CODE。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四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
获取(Capture)
获取是第二大脑的第一步,谈的是我们该如何「收集」资料。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怎样找到有用的资讯呢?
作者强烈推荐诺贝尔奖得主费曼的方法:「12道最爱的难题」。
费曼不只是物理学专家,他还精通绘画、邦哥鼓,葡萄牙语、翻译玛雅文字,活得多姿多彩。
当被问及到如何在多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的时候,费曼解释说:
你的脑子里必须时刻保持12个最想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呢这些问题都处「休眠状态」。每当获得一个新信息,你就可以用它测试,看能否帮你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你迟早会突破一个大难题。
费曼认为,信息筛选的标准就是这些重要的问题,信息需要为问题服务,具备「可行动性」(Actionbility)。
书中举了个例子,费曼在吃饭时意外获得了物理学上的启发——
当他看到有人把餐盘抛到空中时,餐盘旋转和摆动的幅度并不一致,他一边吃饭,一边演算出餐盘的摆动率和旋转率的关系是2比1。这个无心的发现,为他后来赢得诺贝尔奖打下基础。
作者在书中列举出部分常见「难题」,供你参考:
蒂亚戈提醒我们,是否刚好有12个难题并不重要,但至少要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每当一个难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替换成其他问题,继续攻坚。
组织(Organize)
组织是第二大脑的第二步,谈的是如何将获取到的资讯进行「组织」和「分类」。
在这个步骤中,作者按照信息调用的时间长短,把组织资讯的类别区分成四种:项目、领域、资源、档案库。
项目是短期任务,像我近期就打算系统性地整理黄金知识,那么关于黄金历史、投资的资讯,就可以放在这个文件夹中。
领域是长期任务,比如我要一直写投资类文章,就能将投资理念、投资方法的资讯放在这里,以备随时调用。
资源指的是未来可能会用,像我就对创业很有兴趣,但现在还没有自己的事业,所以这些资讯目前没有用处,等到未来创业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
档案库就是除了前面三个类别之外的事情,你可以冷冻起来,备而不用。
其实,我们做笔记时,吸收的资讯都是有用的,但极有可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资讯。所以,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时间差,将当初承载的想法,传递给未来的自己。
之后获取资讯的时候,不妨按照「时间差」的大小来储存笔记,将它存放进最能「发挥功用」的地方。
提炼(Distill)
提炼是第三步,讲的是我们如何整理资料,进一步简化和浓缩,让它们变得容易理解,更有价值。
这个观点击中了我。以前做笔记时,经常存了1000字以上的「大块头」文字,这样的笔记就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要传达的主旨太多,让以后的自己很难抓住重点。
作者将这种提炼过程称之为「累进式摘要」,指的是一步一步进行的过程。
比如这篇《大脑如何凝固时间》的长文——
第一步,摘录文字;
第二步,加粗关键字,便于看到;
第三步,进一步提炼重点;
第四步,加工整理,改写成自己看得懂的白话文。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作者建议我们这么想:
「请把未来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非常严格、极度忙碌又很不耐烦的读者,不会有时间去钻研所有细节。」
做笔记时,我们要想着把笔记「推销」给未来的自己,用通俗易懂的标准来整理信息。
p.s. 有了AI之后(如kimichat、通义千问),这个步骤省事很多,把文章/视频/语音扔给AI,咱们在它汇总的基础上修改就行~
表达(Express)
表达是第二大脑的最后一步,说的是如何将我们的知识和想法表达出来,产生具体的成果,比如写文章、做视频,并且跟别人分享和彼此交流。
估计很多小伙伴已经开始头疼了,觉得输出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要总结出完整的、完美的内容才有用。
作者分享了一个从小处着手的方法——「中间知识包」。
概念的意思是当我们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就要思考能不能将它转换成「最小单位的知识包」,让它用在其他的项目中。
比如销售员要有好的表现,就需要公司的宣传手册、产品说明书、客户名单、会议记录等等。
蒂亚戈认为,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很珍贵,对那些未来可重复利用的知识资产,要一次性将想法组织成有条理的笔记,不必重新花费时间和精力生产它们。
03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读完书之后,最大的收获是明白笔记应该「以行动为导向」,时刻想着将信息用在生活中。
否则冗余的资讯存放在自己的软件里,和留在互联网上,没有多大区别。
正如书中所说——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完美无瑕的知识百科全书,而是建构有效的系统,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
至于什么笔记软件最好,作者建议我们不必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因为这些都是实现最终目的的「中间目标」,很多人都在追求中间目标迷失了,忘记了最终目标是什么,白白浪费了太多了时间。
拿我自己来说,目前用的flomo和办公用的飞书,已经足够应付日常工作。
*flomo,记录碎片信息,一条信息包含标签、内容、也可添加图片
*飞书,用来写文章,可上传参考资料(文件、视频),文章之间也可引用跳转
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优化,但不用花太多时间研究工具本身,最重要是赶快行动起来~
附上总结图——
好啦,《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就和你分享到这里,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