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

一、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的基本内涵

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古代人民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价值,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武术与人民文化观的联系体现在它是由人民创造、传承并在人民中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文化瑰宝,深刻地反映了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价值观,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人民不仅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在武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功夫体系和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武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人民性不断得到加强,民众广泛参与其中,这是人民文化创造力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民族、地域、宗教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武术也发展出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呈现出百花齐放和谐共存的局面。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武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武术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整体,它包含了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武术发挥着多重价值和功能,人们不仅能够获得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得到在精神品质上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文化观是一种强调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文化的人民性以及文化与人民关系的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武术与人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武术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武术人民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推动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鼓励创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繁荣发展。

二、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的重要性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具有攻防自卫、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还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观。武术人民文化观强调武术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其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武术发展上,强调武术源于人民实践,武术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体现了武术鲜明的人民属性特征。人民文化观反映了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人民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享有者等多方面内涵。武术与人民文化观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近代武术的转型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了武术的社会功能、教育方式、竞技形式、审美文化和现代化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说,传统武术是一种生死搏杀的技术,更多地被视为一种防御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式,而在近代,武术开始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这个转型是在保持武术人民性基础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武术通过吸收现代体育的理念和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依然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功能。它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增强了武术的生命力,也为武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武术项目的继承与保护,注重对地区、地域特色武术项目的历史发掘与研究,这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是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不仅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助于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人民文化观与武术发展战略相辅相成。武术发展战略不仅关乎武术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也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紧密相关。人民文化观为武术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强调了武术在文化传承和国民健康方面的作用。而武术发展战略则是人民文化观的具体实践和体现,通过构建科学的武术发展体系,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民文化观思想强调武术文化的发展应以人民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服务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不仅是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确保武术文化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指导,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它不仅包括技击性、体育性,还包括文化性、教育性、民族性、艺术性等,通过这种全面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武术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同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满足文化需求,并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树立武术人民文化思想意味着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播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打破武术仅仅被视为体育活动的传统观念。武术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在身体健康、精神修养、自我防卫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在文化传承、社会交流、经济发展、艺术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的这些多重角色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武术文化观能够体现人民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可以更好地鼓励武术的普及和传承。通过在学校教育推广武术、组织社区武术活动,以及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武术中来,从而促进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树立正确的武术文化观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的途径

武术传承千年而兴盛不衰,它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的练习对于塑造民族健全人格、强健国人体魄、振奋民族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它能够磨炼意志、修养武德、开悟智慧、涵养精神、完善自我。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广袤的民间沃土不仅是武术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武术生存和传承的基础。武术与民间社会紧密相连,它的功能和价值在民间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武术不仅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民间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武术传统和特色,例如发源于孔孟之乡的文圣拳(义和拳)、燕赵大地的沧州武术、中原大地的少林武术以及武当山的武当武术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包括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尚武崇德等内容。这些精神不仅是武术习练者的行为准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武术精神的传承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武术教学、比赛、表演等形式,将武术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武术文化发展繁荣的丰厚营养和源头活水。武术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文化、哲学、道德和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在武术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人民体育文化建设宗旨。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也是为了通过武术活动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现代社会,武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人民文化观可以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文化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武术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多元性,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及诸如尊道贵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思想,这是人民精神内涵的体现。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敢、正义等品质,是人民大众所崇尚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武术文化发展应当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这意味着武术的传播和教学应当贴近人民的生活,使其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强人民体质,通过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方式,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将促进全民健康,改变人民的精神面目,增强国家竞争力。人民的需求是衡量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武术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社会对健康、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还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教育体系的建设。发挥大学院校对武术研究与推广资源优势,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资源的协同发展,提高武术研究与推广的质量和水平。武术的普及和推广需要从教育入手,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武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道德水平。要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与振兴尚武精神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民族精神。强调武术文化的学校和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文化活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尚武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倡导武术文化的社会责任,鼓励武术文化工作者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武术文化普及工作的投入。例如,组织开展非遗武术“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接触到武术文化,这也是武术人民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武术因其全面的身体锻炼效果、心理健康的提升、文化传承的价值以及广泛的适应性,是一种非常适合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通过推广和普及武术,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健身效果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还能调节心理状态,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

中国武术的精华大多保留在民间,以其多样性、文化传承、实践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武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其文武兼备,内外兼修,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以及自强不息、追求积极向上精神等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民间武术得以代代相传。人民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着武术技艺,这些技艺反映了人民在应对生存挑战、保卫家园等方面的智慧和能力。民间武术传承人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武术技艺的守护者、传承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更是中华民族的忠实传道者。他们坚守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之路,执着地守护着民间一方热土,为武术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们展示了对武术的深厚热爱和无私奉献,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值得我们崇高的敬意和学习。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传承人,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大众文化中,成为一种时尚体育形式。大众武术具有开放性、多功能性和超传统性,以及广泛的民众参与性等特点。它面向广大群众,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传承文化等为目的,是民众易于参与的武术形式。它涵盖了多种武术套路、功法练习等内容,入门相对容易,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的人群练习。大众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人民文化观的要求,反映人民的价值观,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发挥武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全民健身和文化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村风民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发展网络媒体作用,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平台,广泛传播科普武术文化,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人民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将文化代代相传。比如,一些民间武术在传承人以及热爱武术的民众的传承下,历经数百年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传统武术和文化通过本民族人民的传承得以延续。人民的参与和传承,也使一些传统武术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并且在国际上也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武术发展不仅能够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鼓励武术文化创新,支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保护各地区、各民族的武术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使文化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倡导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特色。社会活动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人们参与武术交流活动,无论是作为参与者还是观众,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让他们深入了解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德尚武、惩恶扬善、追求正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这些价值观与人民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契合,从而增强他们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武术人民文化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促使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使武术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化。人民文化观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能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通过与养生、旅游、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武术文化多元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能够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教育对人的成长和素质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也为人们学习武术提供了机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开展社会武术教育,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武术的多元价值,提升武术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同时,要关注人民对武术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例如,在影视制作方面,要注重剧本创作、拍摄技术等方面的提升,制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剧《大侠霍元甲》《陈真》与大陆电影《少林寺》等,这些影视作品不仅在内容和主题上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从而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当时播放时,万人空巷,成功地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由此,引起的“武术热”,对中国武术的普及与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形使得武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武术人民文化观有助于构建全体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武术文化包括多元文化融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武术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以及哲学与养生理念。这些内涵不仅体现了武术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武术文化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时,人民会对这种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例如爱国主义、崇德尚善、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精神,它反映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的自豪感,这种文化能够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民团结在一起。树立“天下武术是一家”的理念,有助于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够为武术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武术人民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重要体现。它关注人自身的成长,强调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这体现了人民文化观中对人民需求和利益的重视。只有当人民能够积极投身于武术运动之中,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例如各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志愿者活动,他们参与武术文化传播、非遗文化保护等工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的影响

武术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运动项目,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内涵。包括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兵学、宗教等深刻的东方文化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通过武术,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过程中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这对于促进中国武术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贡献。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明确了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导向。这使得文化发展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和生活实际,引导着武术文化朝着反映人民生活、服务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当人民意识到自己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时,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由于武术人民文化观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使得民间武术文化传承更加受到重视。例如,民间非遗武术的传承得到了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会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鼓励年轻人学习。武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人民文化观在武术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武术技艺的传承,还增强了人民的体质和民族自信心,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它是武术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衡量文化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当社会成员树立起人民文化观思想时,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武术文化活动,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武术人民文化观的核心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强调文化要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此理念可以激发人民的创新热情,因为人民在文化生活中不断有新的需求和体验,这也促使文化不断创新。武术人民文化观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当武术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时,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例如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使用,以及举办的各类武术文化讲座、论坛等活动,为人民提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武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武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大众文化也为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将继续在大众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更多人的生活。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不仅能够帮助习武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挥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作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还能够促进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在推动全体公民文明素质提高中有着重要作用。当文化以人民为导向,反映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文化观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也促使武术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多样化。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能够让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与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人民文化观下的武术文化交流是平等、包容的交流,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武术文化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世界武术文化的多元共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人民文化观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实现文化公平与共享。这些意义使之成为新时代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增强人民的体质和健康,丰富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素质,还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因此,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珍视和传承武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武术传播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分享,也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人民文化观是武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武术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活动、媒体传播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武术运动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传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武术必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武术发展是强国事业,与人民群众健身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武术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以武术健身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文化观是民族思想道德体系重建的基础。它强调文化的大众性和普及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武术文化活动。这些原则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体系的有力支撑和行动指南。人民文化观与“士”文化和精神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武术与“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士志于道“,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富于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武术能够磨砺习武者的意志,锻造坚韧不拔优秀品质和人格,是培养“士”精神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武术精神是“士文化”精神之重要体现。通过武术的实践与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士”文化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士”精神,同时结合人民文化观的要求,推动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这对于重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在当代的意义

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能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中国武术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思想核心融合了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道家的守静致柔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以及释家的禅定等多种理论。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使其在世界武术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武术是制止暴力的本领,是强民、强种、强族、强国之道。通过武术的练习和传播,可以唤醒沉淀在民众灵魂深处的尚武精神,激发民族的阳刚血性和胆气,捍卫民族的尊严与自由,塑造中华民族强大的思想和灵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有效地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武术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注重文化建设中的人民参与、人民共享。文化创新是推进新时代武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展现。在现代社会,武术的发展需要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武术人民文化观思想要求武术的发展不仅要保持其传统的技艺和精神,还要不断创新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健康需求,使之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民文化观不仅是指导武术文化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进而推动事业持续向前发展。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推动武术运动的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武术人民文化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全面振兴与繁荣发展。

武术是全民健身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身能力,还能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传承文化。然而,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竞争也日益激烈,它既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挑战。我们树立人民文化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坚守本土文化,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色和它的独到之处,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武术文化格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不仅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而受到全球关注,而且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要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同时积极推广武术运动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武术。武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11月2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