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业航天基础服务的时代来临了吗?

文 | 杨艳

2024年10月中旬,一家名为Vast的美国初创企业宣布,打算进一步扩大该公司的商业航天站计划,把它从原先的港湾一号单舱航天站扩展成一个比国际空间站更大尺寸的空间设施——港湾二号,包括一个大型核心舱和数个科学实验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特点,是完全依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提供服务。包括核心舱和各舱段的发射服务以及空间测控通信服务。其中核心舱可能要采用正在研制的星舰超重型火箭发射,实现7米的超大直径。在测控通信方面,空间站上将安装与星链系统兼容的激光通信终端直接与星链卫星展开宽带通信,为舱内宇航员提供高速无线网服务。

依赖马斯克建立商业航天计划

这个计划的宣布进一步强化了几年来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发射服务商或者卫星运营商了,而是商业航天基础服务的供应商。

我们仅仅用必应搜索引擎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输入关键词“startup based on spacex”,就可以得到18.9万个结果。其中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增强卫星与科学研究,已经不算是令人新奇的概念了。有一些公司试图利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特别是利用星舰的发射能力来部署天基太阳能电站。还有一些公司打算利用星链提供的全球宽带接入手段,来研制和运营机动式数据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https://www.alumnifounders.com/

这些初创公司规模不同、领域不同、资金能力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依托SpaceX,把其提供的发射能力、载人和无人天地往返能力、空间通信能力,作为启动业务的基本条件。甚至还有企业提出了“后星舰时代”的概念,把星舰的频繁发射作为未来航天市场上的一种常态,以此为基础考虑自己的商业计划。

商业航天基础服务需要什么?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一个应用导向的卫星运营商,需要什么基础设施或者基础服务,才能开展业务呢?

首先当然是频繁的航班化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商都希望随时有充足的火箭处于待命起飞状态。这在传统发射服务领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星舰——至少是猎鹰九号——这样的重型或者大型火箭,能够实现一周两次的航班化发射,情况就要改善得多了。特别是对于小卫星运营商来说,并不需要预定主载荷舱位,在整流罩的某个角落,甚至是在上面级的缝隙里,就能找到搭车的位置。

其次是全球化的测控通信服务。目前商业化的测控通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业态,不过大多数测控商的覆盖能力以及通信带宽都是相对有限的。星链为空间飞行器提供宽带通信服务,无论是在激光频段还是在射频频段,都给商业航天企业带来了更好的条件。有些小型星座运营商已经不再需要考虑自行建立新建链路的问题了,依托星链就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服务。

龙飞船的货运版本和载人版本则为太空旅游以及商业空间站的天地往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初创公司只要专注于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并且建立商业模式就可以了。

更进一步的,一些运营商甚至不打算建立自己的卫星生产线。他们仅仅拥有载荷方面的专业能力或者市场能力,希望有卫星OEM厂商为自己代工,并且完成从卫星总装、发射到在轨交付的全部过程。

上面讨论的这些供需关系,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成为常态化,如今正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展。在消费电子领域,有运营商提供网络通信服务,有物流商提供产品交付,有代工厂把产品从设计图变成现实。每一类基础服务的存在,都是下游产业环节能够创建和运营起来的基础。马斯克及其SpaceX公司的存在,让这样的模式,在商业航天中初现端倪。

如果不发生颠覆性的事件,马斯克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际商业航天基础服务的垄断商。即使他采取合理的价格提供服务,也很难再出现另一个基础服务商与之竞争。包括ULA、阿里安在内的各大发射服务商,以及通信卫星运营商,测控服务系统,都将逐步边缘化,在政府反垄断法的保护下生存。或许到了某一天,马斯克也会面临政府强行拆分的要求。但是从航天活动专业分工的角度看,政府也只能把发射服务、天地往返服务、星链系统各自拆解成一个企业,在细分市场上的垄断是很难打破的。

美国为中国商业航天基础服务创造了机会

唯一的变数则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因为ITAR法案、沃尔夫条款等法律限制,中国和美国的商业航天活动形成了两个基本独立的体系。中国商业航天一方面必须建立自己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另一方面也有机会,把基础服务推向世界。

在上面谈到的几个基础服务领域,马斯克已经占据了发射服务、天地往返服务,正在占据测控通信领域。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发射服务企业。哪一家可以率先具备大型火箭航班化飞行的能力,值得人们继续观察。天地往返服务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空白,但是已经有个别企业提出了亚轨道飞行的理念。国有企业刚刚完成了实践19号返回式卫星的飞行和样品交付任务。天地往返、至少是无人化的天地往返,也具备了提供基础服务的技术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卫星代工方面,马斯克尚没有大的举动。美国和其他航天大国中,还没有出现某个企业,可以大规模承接不同客户、不同需求、不同规格的卫星代工业务。这可能是中国商业航天极大的机会。目前国内有多家商业卫星企业,采取了自己建设生产线的商业模式,如果仅仅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这样的模式是有一定风险的,当星座部署完成之后,生产线可能面临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带来严重的投资浪费。但是如果能把此类产能作为代工能力推向国际市场的话,将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中国航天数十年来遭受美国的制裁,被迫自力更生,因此形成了基本立足国内的元器件分系统和单机主机供应链,外国客商如果在中国寻求卫星oem,并不需要担心有关零部件的供应问题,可以完全脱离美国的ITAR清单,自由实施卫星性能的制定和总体设计。这对于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

如果中国商业航天能够学习乃至发展马斯克的商业航天技术服务模式,那么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自身也将从其中获得可持续的营收和利润。

>End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公众号原创,转载全文及引用核心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周泳、邱莉、黄榕、娜娜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

视觉总监:董泞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