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刷题的吴姥姥”科普创作团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吴姥姥现象”。11月22日,上海科学会堂内,一场围绕“从吴姥姥现象看‘新质科普力’”的吴於人科普作品研讨活动热烈展开。
吴於人在主题发言中,以《我的科普之路》为题,回顾了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己退休后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物理教育和科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科普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它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以培养新时代的科学人才为科学普及的第一重要目标。”吴於人表示,“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探索无止境,也希望大家明白,科学家探索人类的未知,我们也可以探索我们的未知。久而久之,我们就能激发更大的科学好奇心,提升探索欲,提高探索能力,从而体会到科学也可以很好玩。”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和上海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富晔在致辞中,纷纷高度评价了“吴姥姥现象”对繁荣科普创作,让科普更大限度地发挥在激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创新创造力中起到的作用。希望能借此次研讨引出对推动科普教育、科普产业发展的思考,为科普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在视频发言中表示,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吴姥姥团队在科普创作和科学教育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科普评论和科普原创的进一步繁荣,带来特别的启迪和助益。
在嘉宾发言环节,上海市科技馆馆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倪闽景表示:吴姥姥现象标志着一度仅“注重解题,追求高分”的科学教育向本质的回归,事实证明,吴姥姥这种不刷题的学习方式,正是孩子们本来就喜欢的科学教育的正确道路。
研讨会上,各领域科普学者在发言中表达了一个共同声音:即新兴技术为科普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代,科普内容能够跨越年龄、学历等多种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以新的方式生产和传播科学内容,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吴姥姥的科普创新实践及其成效让人们看到科学就在身边,其作品鼓励了更多的青少年,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不再将科学视为畏途,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也纷纷对“吴姥姥现象”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有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该现象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有学者指出,该现象为科普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也有专家强调了科普创作中的社会责任。吴姥姥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如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对创新的鼓励等。
尽管业界对于“新质科普力”的概念还有待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深化和完善,但新概念的提出对提升科普创作力、繁荣科普创作、带动科普产业转型升级可能起到作用值得期待。正如吴於人所言“在科普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探索者、航行者,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开创科普教育的美好未来。”
来源:新华网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