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芜湖工艺美术厂的后院深处,隐藏着一家通草画非遗工作室。推开门扉,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繁花似锦的世界。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通草画作品,每一幅都让人惊艳不已,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这里,就是芜湖通草画非遗传承人毛艺涛坚守匠心、传承文化的地方。
通草,一种生长在山野间的自然植物,其茎髓质轻洁白、易染色,自古以来便是手工艺人青睐的原材料。早在秦朝时期,通草花就被用于宫中美人簪花,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芜湖通草画,更是与芜湖铁画、堆漆画并称为芜湖“三画”,是当地独有的文化瑰宝。
走进毛艺涛的工作室,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毛艺涛与他的两位徒弟,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通草画的创作中。他们手中的通草片,经过剪、刻、染、捏、揉、压、搓、上色等多种工序,逐渐变成娇艳逼真的花卉、栩栩如生的鸟兽,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毛艺涛的指引下,一幅名为《紫藤双燕》的通草画被大家深深吸引。这幅作品将通草画与芜湖铁画巧妙融合,苍劲的枝条和叶子由铁画呈现,而立体饱满的粉紫色花朵和灵动展翅的春燕则由通草画制成。一刚一柔,互为呼应,画面层次丰富,充满生机。据毛艺涛介绍,《紫藤双燕》在今年6月底在合肥美术馆展出后,赢得了广泛赞誉,另一幅姊妹作品更是作为芜湖通草画的代表,在全国多地展出,展现了芜湖通草画的独特魅力。
通草画尤擅呈现花鸟,毛艺涛的作品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幅《白孔雀》通草画作品,以其栩栩如生的形态和细腻入微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白孔雀象征着和平与富贵,毛艺涛通过通草片的层层堆积,巧妙呈现出孔雀头颈和尾羽的天然层叠、丝丝分明的立体浮雕感。每一片孔雀羽毛,都要经过上百刀的精细修剪,这不仅考验着匠人的技艺,更考验着他们的耐心与执着。
在毛艺涛的口中,我们得知了水彩通草画曾经的辉煌。19世纪,通草画作为外销画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明信片”。不少精品通草画作被西方视若珍宝,被博物馆、艺术馆珍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草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内从事通草画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回忆起二十余年前向通草画大师周苗海拜师的情景,毛艺涛感慨万千。师傅曾告诉他:“我收过很多徒弟,但真正做这一行,能坚持下来的无一人。想要学好通草画要具备‘四心’,即爱心、苦心、决心和恒心,不能心存半点功利的思想。”师傅的教诲,毛艺涛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
作为芜湖通草画唯一市级非遗传承人,毛艺涛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沉下心来,买来大量资料埋头研究、刻苦钻研。通过反复推敲和实践,他逐渐掌握了制作通草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融合创新,他又开始学习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将通草画与铁画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
通草画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需要经过剪、贴、着色和装裱四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心操作、细心打磨。与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千篇一律的画相比,通草画的美自天然、贵在独特。每一幅作品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都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毛艺涛深知,要想让通草画这门技艺真正传承下去,就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因此,他积极参与各类展览和交流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通草画的独特魅力。同时,他还致力于培养新的传承人,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毛艺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通草画这门传统技艺。一些年轻人甚至不远千里来到芜湖,向毛艺涛拜师学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通草画这门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芜湖通草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匠心与智慧,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毛艺涛等匠人的坚守与传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芜湖通草画,这门技艺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江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图文据 芜湖日报 欢乐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