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比亚迪30岁的生日。
作为80后的我,恰好比比亚迪大十岁,比亚迪迎来而立,我已经是不惑之年。
白衣苍狗,如今的比亚迪已经是人尽皆知,而我至今还记得,20多年前与比亚迪的第一次结缘。
彼时,是整整二十二年前的2002年,在高考后的一个炎热夏日,父亲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那部手机出自当时仍然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有着当时时髦的16色背景灯和40和弦铃声,和当时所有的手机一样,它的电池是可以拆开手机后盖取出来用“座充”充电的。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块只有几百毫安时容量的锂电池无比落后。但有一点说出来,想必没人会小看它——一个多月前,我从箱底把这部摩托罗拉翻找了出来,让我无比震惊的是,插上充电器过后,它竟然还能充电、还能开机!
二十二年后,我才第一次注意到,这块电池上,有着三个字母:BYD。当了十多年汽车媒体人,我才知道,那个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光的手机,甚至可以说是青春最美好的一部分中,也有比亚迪的存在。
在感叹缘分之奇妙的同时,更不得不佩服,当年的比亚迪,竟然能够把一块锂离子电池做出20多年的寿命。
而比亚迪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比亚迪30周年的庆典现场,我从王传福充满感情的回忆中寻觅到了答案……
一
2024年11月18日,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小漠工业园迎来了比亚迪30周年庆典,同时也是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仪式,实现了从百万迈入千万的全新跨越,也再次验证了比亚迪坚持新能源路线是对的,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是对的。
比亚迪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传福在演讲中用半个多小时,系统回顾了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类似的讲述,我们已经听过不止一次,但像昨天那样全面、详细的,还是第一次的。从1994年的创业起点,到如今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王传福的讲述不仅是比亚迪的成长史,也是中国品牌创新的奋斗史。
1994年,王传福放弃了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铁饭碗”,“下海”来到深圳成立了比亚迪。他没有任何背景,团队只有20人,目标是进入镍镉电池领域。当时创业的条件十分艰苦,注册资本仅有250万元,连营业执照都是在1995年才正式办妥。
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不仅缺乏资金,技术经验也几乎为零。但王传福从那个时候就坚信一点,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信念,贯穿至今。
起步之初,比亚迪连电解液的配方都没有,完全是一步一步试出来的。而为了突破当时日本企业在电池领域的垄断,比亚迪决定引进一台400万元的高端设备,这笔支出比当时比亚迪的注册资本还高。王传福毫不犹豫地拍板购买,而团队却没人会用,只能从零开始学习。
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很快打开了局面,并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1997年,比亚迪完成了当时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研发,开始尝试走向国际市场。公司派团队去美国参加展会,销售负责人李柯用电话黄页一家一家联系客户,最终凭借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势赢得了摩托罗拉的订单——几年后,我能买到装有比亚迪电池的摩托罗拉,就始于此。
大订单不仅为比亚迪带来了资金流,还让其正式进入了全球主流电池产业链。“从这一刻起,我们终于有了立足全球的资本。”王传福说。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从此奠定了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企业基因,也为后续的产业扩展铺平了道路。
二
2002年,比亚迪在港交所上市,完成了资本市场的布局。此时的比亚迪在外界看来,已经是“成功”的代名词,但王传福并未止步。他敏锐地洞察到,手机代工虽然市场容量巨大,但技术壁垒相对较低,而汽车行业不仅市场规模更大,新能源技术的潜力更是无可限量。
“新能源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我们必须抓住。”王传福回忆道。当时,他认为中国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技术上很难赶超海外巨头,但电动车完全不同。这种技术路线带来的产业变革,为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要知道,那个年代其他的中国车企还在以自家车型能用上“三菱发动机”而作为最大卖点,王传福的见解如何超前,可见一斑。
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这个决定在当时几乎无人看好。“电池厂造车,岂不是笑话?”行业内外的嘲讽接踵而至,甚至连投资机构都威胁要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然而,王传福却坚定地表示:“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比亚迪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面对无比巨大的压力,王传福异常坚定:“我的下半辈子,就是为了新能源汽车。”
进入汽车行业后,比亚迪的第一款车型316,已经几乎湮没于历史之中。当年,比亚迪为之研发模具投入数亿元,但却因设计落后、性能一般而遭遇惨败。经销商和消费者都拒绝买单,让比亚迪一度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王传福后来说:“失败不可怕,关键是从失败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坚持从零开始、从失败中学习的精神,同样贯穿了比亚迪整个发展的历程。
果断砍掉316,王传福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重新研发新车。团队购买了市面上最畅销的车型,包括奔驰等高端品牌,进行反复拆解和组装,寻找改进的方向。为了鼓励团队大胆动手拆解,他甚至亲自用钥匙在大奔上划了一圈,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最终,比亚迪于2005年推出了F3,这款车凭借高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当年的销量冠军。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的F3仍然有着明显的逆向工程痕迹。王传福也丝毫没有回避这一点,在他看来,起步阶段,就是要向最好的老师学习。说到这里他也感叹,当年比亚迪从拆别人的车起步,而现在,换成了外国人买走比亚迪的车,拆开研究,究竟中国人是怎样把电动车造得这么便宜,还这么好……
三
当然,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后,比亚迪的市场表现并非一帆风顺。从2010年到2019年,公司销量长期徘徊在40万到50万辆之间。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团队士气低落,大量员工离职,竞争对手甚至直接在比亚迪园区外设摊挖人……
去年夏天,比亚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时候,王传福回忆到这段艰辛岁月曾经泪洒当场;15个月后,王传福依然感情充沛,“我舍不得他们,但也给不了未来。”他说道。这是比亚迪最黑暗的十年,但也是技术积累最重要的十年。
在此期间,即便比亚迪盈利微薄,每年的盈利只有几个亿,但比亚迪每年的研发投入仍然保持在70亿至80亿元之间。王传福深知,只有技术突破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研发不是烧钱,而是在为未来存钱。”
也正是这份执念,让比亚迪在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易四方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坚持和投入,最终让比亚迪守得云开见月明。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重新定义了电动车的安全标准。随后,DM-i超级混动技术让燃油车市场迅速被新能源车取代。2023年推出的易四方技术,更是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先。比亚迪迎来了技术大爆发,并且凭借这些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竞争力,迎来了销量的全面爆发。
刚刚过去的2024年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50万台,这一数字,正是曾经十年低迷期的年销量天花板。
比亚迪用了15年时间,完成第一个500万辆,而第二个500万辆仅用了15个月。
四
庆典现场,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车、一辆腾势(参数丨图片)Z9,被交付给《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冯骥回忆到,十几年前,觉得买车还是要买合资才靠谱,而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刷新了人们的观感。对王传福、对比亚迪,冯骥说自己充满了钦佩。
而作为旁观者、同时也是冯骥同龄人的我看来,腾势Z9与《黑神话:悟空》走过的何尝不是相同的历程?曾经,国产游戏的代表作,是BUG比关卡还多的《血狮》,没有一代代中国游戏人的艰辛付出与沉淀,又何来今天《黑神话:悟空》?同样,从316、F3到今天的腾势Z9、仰望U8,比亚迪曾经不为人理解地投入研发,熬过长达十年的低迷期,终于才迎来了技术和产品双重爆发。
还不仅如此!
从电视、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高铁列车、国产大飞机……过去30年,中国人在哪一个领域,不是同样筚路蓝缕,才最终迎来如今的光辉岁月?
就像比亚迪那首以“敢”为主题的全新MV中所展示的那样,没有敢想、敢干、敢坚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而比亚迪,正是这个大时代中最好的写照之一。
五
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不仅仅是比亚迪的成功,也象征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崛起。当然,比亚迪也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在庆典上,王传福还宣布,比亚迪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他表示:“智能化是下一个三十年的核心,我们必须继续引领潮流。”
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足迹已遍布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比亚迪还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将中国技术和产品带到更多国家。
从30年前小作坊式的初创企业,到现在年营收规模8000亿、年盈利400亿左右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的三十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史。这段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坚持,也见证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崛起。
“敢想、敢干、敢坚持”,正是这种精神,让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者。从一间电池小厂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技术的驱动和坚持的精神。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赛道上,比亚迪将继续书写属于中国企业的传奇篇章,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出行体验。
庆典结束后,坐在大巴车上,我又一次想到家里那块能够坚挺长达22年的手机电池,也开始琢磨:下一步,是不是可以换一辆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