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孔,也就是1902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币试铸样币,作为铜元大珍品,其形制独特,铸造精美,曾位列中国铜元“十大金刚”。
自从广东制造铜元获利甚丰后,各省纷纷效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安徽巡抚聂缉椝奏准在安庆原银元局旧址成立安徽铜元局,增添造币机器二十部,模具可能来自日本或其自制。据记载,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曾提供“飞龙”钢模,但未见大量铸造。该厂还曾试制满文“宝皖”方孔十文水龙铜元,开铸未及两日,造币机器忽生故障,遂运至上海检修,于同年八月恢复生产。虽然史料并未载明具体故障原因,但根据实物状况及间接史料印证,极有可能是因为生产方孔铜元时,中间凿孔技术上的工艺不成熟所致。
机制铜币标准的制造流程是:熔料铸锭、轧成薄片、冲成圆饼、退火清洗烘干、光边、印花。若钱币中间有孔,轧片应于冲饼前先冲孔,理由是这种做法安全有效。如先冲饼再打孔,操作费时且脱模困难,要想将方孔定位并防止歪斜,则更非易事。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理财政处与户部会奏之《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记载:“各省铜元局创设之初,铸造不及,往往购买日本铸就铜饼,一经印花便可行使。”当时,各省急于获利,竞相设厂,只购入几台印花机就匆忙开张,对轧片机、冲饼机、光边机以及退火、清洗、烘干等机器设备都将就行事。更何况在铸就的铜饼上冲孔,除非有特殊装置,否则就会发生脱模困难的状况,各厂当然不会自找麻烦。以上或许才是铜元“废孔”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