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位名为“小邓同学”的女老师很火。
走红的原因是,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发了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上小蜜蜂”的视频,学生只要一说话,全班都能听见,只能放弃搞小动作的念头,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听课。
如此奇招,好评如潮,媒体纷纷报道,很多老师也备受启发,直接给自己班里爱说话的学生都戴上“小蜜蜂”,发现效果极佳后,纷纷直呼学到了“奇招”,解决了困扰自己已久的难题。
这个所谓的“小蜜蜂”,其实就是便携式扩音器。老师们几乎人手一个,大多都是怕学生听不清楚自己讲课的声音,会在讲课时特意佩戴。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全网还在以此为乐并津津乐道之际,被流量选中的小邓老师已经悄然辞职,11月17号,她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声称,自己已经迫于压力选择辞职。
一切还是因为那条莫名爆火的“给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
据她所言,起初只是单纯想分享一下管理课堂秩序的好方法,被戴上“小蜜蜂”的学生家长也在她的视频底下点赞评论,非常认可她的办法。
但视频播放量越来越高,麻烦接踵而至,学生家长害怕对孩子有影响,于是她删掉视频,并对学生和家长表达歉意,她也在观察着孩子的状态,好在孩子没有出现任何异样。
可由于她的那条视频早已被多次转发,家长又联系到她,希望她再发条视频去制止这种行为,但没想到发完视频后掀起如潮般的质疑,导致最终她也接到了投诉。
“迫于各方压力,我最终选择了辞职。”
说实话,我非常难以理解这位家长的脑回路。
说她不懂得保护自己孩子隐私吧,她知道在视频火的时候联系老师删除,说她懂得保护孩子隐私吧,在邓老师辞职后她又主动找来想要合伙直播带货,舍不得那从天而降的流量。
尤其是她在邓老师删掉视频后,又要求邓老师重新再发一条视频制止这种行为,这无异于直接将邓老师推进了“又当又立”的尴尬窘境。
不明真相的网友和媒体只会觉得,当初主动发视频的是你,如今不让发视频的也是你,这究竟是在闹哪一出?难道不知道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这也是为什么从已经辞职的邓老师措辞里,明显能感受到一股对那位家长的不满和反感,年纪轻轻且涉世未深的她,明显已经意识到自己被这位学生家长好好上了一课。
最终,落得个丢掉饭碗的黯淡下场。
如果不是家长要求她第二次发视频去制止这种行为,根本鲜有人愿意对此深究,人们只是简单图个乐一笑而过,也根本不会掀起新一轮的质疑,更不会导致她接到投诉被迫辞职。
邓老师或许自己也没料想到这一结局,也或许是她事先料到了,但因为自己理亏在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学生家长的要求,眼睁睁瞧着自己一步步陷入进极为尴尬的窘境里。
所以奉劝所有年轻教师,对学生需要保持最基本的边界感,对学生家长更要保持百分百的边界感和警惕之心,永远不要因为事情而轻易打破自己与家长之间那种平衡且陌生的状态。
否则一旦遇见个脑回路不太正常的家长,各种大大小小的麻烦,注定接踵而至。
当然,吐槽家长的脑回路清奇并不代表邓老师就没有错,相反,一切都始于她,她有错在先将自己学生未打码的视频传到网上更是毋庸反驳的事实。
在她的视频评论区里,多是支持她没错的声音,有的是家长,有的是老师,有的是网友,苦口婆心喊着“不扶烂泥、不渡无志、不弹牛琴、不雕朽木”等警示语录。
潜台词就是,只教愿意学习的孩子,放弃不愿学习的孩子,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可邓老师明显错不在此,她最为根本且唯一的问题就是将管理学生的未打码视频传到了网上,将学生们当成了她收获流量的素材与内容。
依据相关律法,未成年人同样享有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即便是老师出于分享优秀教学方法的初衷需要未成年人出镜,也应提前征得监护人同意,不得随意暴露未成年人隐私。
在班里给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保证课堂秩序没有问题,哪怕在学校操场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戴也没有问题,但将视频传到网上被千万人围观转发,那问题就大了。
再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只要经过网络的放大,遭受千万人的目光审视,都会变成大事。
一如如今已经辞职的邓老师,目前她所遭受着的已不仅是其行为是否合适的质疑,已经陆陆续续有网友因为她未曾提及具体的学校信息转而质疑起事情的真实性,“是不是摆拍剧本?”
网上有很多凭借拍教学日常而走红的老师,有的更是早已凭此实现财富自由,但她们也都颇为聪明,镜头从来都只对准自己,偶有学生出镜也会给学生打上厚厚一层码,并隐去名字。
相当懂得互联网和舆论的逻辑。
早前更有网友怒而爆料称:
其发现网络上有多名自称老师的博主发视频吸粉,这些老师工作期间直播,接受打赏牟利,有的甚至一个月直播超过百场,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主播,课堂拍段子、学生当“群演”。
人民日报更是直接锐评,“教师开直播的边界在哪里?”
说句心里话,我个人其实很反感老师带着学生拍视频,亦或是老师拿着学生日常当素材吸粉。
师者,言传身教。
人人都说学生沉溺于短视频不好,梦想当网红是莫大的悲哀,可如果老师自己都在努力拍视频做网红,这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学生怎么想?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这不是说老师不可以有副业,而是老师这一身份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高尚的事业,这就注定老师的副业不该也不能是利用学生、误导学生、影响学生。
老师的目光,也注定要优先望向学生和教育,以学生为先,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倘若将精力主要放在牟利,为了流量副业而荒废教育主业,那便已然配得上“误入歧途”四个字了。
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话:
网红这条路,流量这碗饭,隐匿老师的身份,一样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