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做法都暴露出相关方面存在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某地志愿者在打包盒上张贴反诈骗贴纸,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宣传的范围和效果。图/新华社

| 苏士仪

据新黄河客户端报道,11月17日,有网友爆料,在全国的警务反诈宣传中,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公安局照搬其他地方公安发布的原文,不料留联系电话时,意外连别人家的电话号码也照搬上去,造成乌龙,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通过网友提供的页面截图可以发现,该消息系“襄汾县公安局致网约车、顺风车、货拉拉司机及闪送、跑腿等从业者的反诈公开信”。但在文章结尾处的一处报警电话及相关内容,却与哈尔滨此前发布的一份反诈公开信一样。

一份面向公众发布的反诈公开信,却连最基础的信息都有照搬照抄嫌疑,如报警电话这类关键信息竟然也照抄不误,这种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做到的公开信,何谈反诈宣传?

都知道,反诈是一件相当严肃且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这项工作的成效涉及公众的合法财产能否得到及时守护。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不仅为公众及时挽回了损失,也让全民反诈意识逐步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效果显然是基于各方的长期努力。

然而,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常态化,个别地方在日常工作中也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甚至消极应对的现象。此番,襄汾县相关方面照搬哈尔滨公布的报警电话及相关内容的做法,即是这样的典型案例。这样的工作作风让本是好事的反诈工作沦为空谈。

事实上,抄文件、抄标语等照搬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新华社2017年的一篇报道就显示,当年,在陕西、河南等地基层在宣传标语中就出现过异地地名;彼时的环保部当年发布的一份通报也显示,某地编制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照搬照抄其他地区预案,正式印发的文件中甚至还出现其他区县地名单位。

诸如此类照搬照抄的现象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地方也下了力气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此番的反诈公开信照搬事件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依旧存在。

回到此事去看,在反诈工作中,高密度的信息公开和全民反诈意识的提升,是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相关内容的发布一定要严谨。尤其是面向特定公众的公开信,更该细致一些。

试想,如果公众在求助的过程中打了异地的反诈报警电话,不仅不能为其解决问题,反而极容易占据异地的报警资源。而且,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沟通成本,足以令求助人降低对当地相关方面的信任,实在是不该发生。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