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立冬补冬,补嘴空”,进入到冬季以后,在我国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就是要“补冬”。所谓补冬就是要都吃点补的。
而在这个季节,南方很多地方偶尔会简单这样一种农作物,它长得像人的脚板,上面还布满了根须,看似不起眼,却是我国“最高产”的作物了,种一年能长到20斤之多。
在过去它也是农民常吃的一种“充饥粮”,产量高,营养又美味,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如今却很少人种植了,目前正大量上市,你家乡还有吗?
脚板薯的简介
这种堪称我国“最高产”的作物,它就是俗称的脚板薯,别名山药、薯蓣等,为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是在南方多地分布的一种经济作物,曾在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北等多地均有栽种。
这种作物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耐贫瘠,也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是在土质肥沃、疏松的环境长势良好。
它作为一种藤蔓作物,茎叶是非常发达的,而食用的是它地下的块茎。其地下块茎肥大,呈掌状或块状,多数长得像人的脚板,因此得名。
每株可产3-13块不等,单株块茎产量一般可达5-10斤,长势好的能达到20斤,高产的甚至可达到三四十斤,是一种产量较高的农作物。
不过它的生长期也挺长的,从春末夏初播种,一直到深秋才采收,普遍都要生长6个月以上。到了11月上旬左右地上部逐渐枯萎时可陆续采收。
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还是多年生的,在南方很多地方是可以自然越冬的,即便地上的茎叶枯萎了,地下的根茎依然不会死亡,会继续生长的,第二年就发芽了。
脚板薯不仅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还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等药用功效。在过去也是农民喜爱的一种农作物,特别是饥荒年代,它就是很多家庭的“充饥粮”。
脚板薯的种植方法和前景
其实脚板薯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和种植土豆、红薯等是差不多的。常用种薯切块繁殖法和零余子繁殖法。
种薯切块繁殖需选择健壮、无外伤的块茎,晾后入窖储藏,翌年栽植前取出切块,确保每小块带芽眼,沾草木灰后晾晒,待切面愈合后播种。
零余子繁殖则要在其自然脱落前采收个头大、须根少的零余子,室内沙藏过冬,翌年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取出晒后催芽,芽长3-5厘米时按常规栽植。
此外,种植时需深耕整地、施足基肥,做好搭架引蔓、定苗除萌、中耕培土、肥水管理等田间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脚板薯的种植前景也是不错的,在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脚板薯作为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其深加工产品,如紫红色年糕、白酒和果酒等,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为种植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像贵溪市的脚板薯种植加工已实现产业化,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少人种植脚板薯呢?
首先是种植条件的限制。脚板薯对土壤要求虽不严,但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更利于其生长和块茎膨大。且其不耐寒,遇霜后藤蔓易枯萎,薯块受冻后不耐储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种植范围。
其次是种植技术要求高。脚板薯的繁殖系数较低,种薯切块繁殖用种量大,且连续种植几年后品种易退化,影响产量。同时,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搭架引蔓、中耕培土、合理施肥等精细管理,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
再次,收获和加工难度大。脚板薯的块茎肥大且深入土壤,收获时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其块茎表面含有皂角素和植物碱,易引起皮肤过敏,增加了收获和加工的难度。
最后,市场认知度和销售渠道有限。尽管脚板薯营养丰富,但在一些地区的市场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其了解较少,市场需求有限。而且其处理起来也有点麻烦,上面很多的根系,去皮也不好处理。再加上其销售渠道不够畅通,种植户面临销售难题,影响了种植积极性。
11月份在南方一些地方又能见到脚板薯上市了,你们认识吗?吃过它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