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备受关注的《声生不息·港乐季2》开启了首场录制,根据路透信息,这一季香港方面歌手的人选,充分体现了芒果喜欢熟人局的特点。除了卫兰,其他都是跟芒果有过深度合作的熟面孔。
上一季好歹还有炎明熹和曾比特两张新面孔,这一季则是清一色的四字头以上,之前网络呼声很高的张天赋、陈柏宇等,一个都没出现。
就像香港电影来来去都是那批黄金年代的中生代担纲一样,这一季《声生不息·港乐季》的香港歌手,更让人感觉到四个字:
青黄不接!
比如女队,香港方面来了容祖儿、卫兰、薛凯琪。她们三个,相似性相当的高——全是千禧年前后出道,全是80后。
可以说,75后,80初已经是香港乐坛最后一批在华人地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女歌手了。再之后,除了邓紫棋,在内地还拥有庞大粉丝基数的,基本就没有了。
最尴尬的DIVA
先说容祖儿,她是这几位歌手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曾经九次夺得TVB《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最受欢迎女歌手”奖,次数甚至超过了梅艳芳。
但是论到在乐坛的地位,容祖儿能与梅艳芳匹敌吗?
我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在大众认知中,能达到天后级别的,是梅艳芳、林忆莲、王菲这种级别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道的郑秀文,是最后一位被公认的港乐天后。
于是,谈到容祖儿,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矛盾感。一方面,她在香港拿奖拿到手软;另一方面,在内地,或者说在国语歌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她被大众最为熟知的代表作,还是《挥着翅膀的女孩》。
是容祖儿实力不够吗?也不是。千禧年后,港乐的颁奖典礼我几乎从未落下,当时与她竞争的那批人,无论是杨千嬅,还是谢安琪,在唱功上都无法与之匹敌。
记得那时看颁奖典礼的感受,很多人登场,我内心的OS都是“这唱的什么啊”,容祖儿一登场,就觉得音响也正常了,耳朵也不受罪了。
无奈,千禧年后,已经是香港乐坛的落日余晖,在香港之外的地方影响力越来越弱。
因此,英皇一姐容祖儿,后来也是靠着频繁上内地综艺,以及随着《小小》、《就让这大雨全都落下》等大红歌曲推出,才逐渐拥有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于容祖儿来说,出道于香港乐坛夕阳余晖之时,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幸运的是,可以拿奖拿到手软,多年稳坐头把交椅。
不幸的是,因为香港乐坛的创造力、影响力已今非昔比,总给人“山中无老虎”之感。
末代偶像?
卫兰比起容祖儿来说更尴尬。
在千禧年后的香港乐坛,卫兰是有一定地位的,唱功也备受认可。
作为黎明一手捧起来的歌手,卫兰拥有不少在粤语区传唱度不错的大热歌曲,也是被媒体当作天后接班人看待的。
无奈东亚唱片对卫兰的运作更多局限在香港本地,缺乏英皇这样坚决北上的推动力,她始终欠缺一首具有国民度的国语歌曲敲开内地市场。
加之卫兰中文能力一般,身形“肥过电单车”,又曾受丑闻影响,同样生不逢时的她,影响力就更多局限于珠三角地区。
薛凯琪曾是千禧年后,香港乐坛的“最强新人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人金奖。唱功远不及容祖儿、卫兰的她,更强的印记,或许还是“甜心少女”。
以至于,她在内地综艺大火后,上某档表演综艺,还被惠英红质疑,怎么过了40还在扮少女。
在这之后,从香港乐坛走出,在华人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就是邓紫棋了,不过,她真正广泛的影响力,还是拜《我是歌手》所赐。因此,虽然邓紫棋在香港90后歌手中算是混得最好的,但港媒对她就总有种疏离感。
深度解析
为什么千禧年后,香港乐坛再无天后?
原因1:乐坛重心转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乐坛的巅峰时期,尤其到了四大天王时代,影响力更是横扫两岸三地,并扩大到日韩、东南亚等地。
千禧年后,当四大天王、王菲等一批八九十年代的中流砥柱,逐渐退出颁奖典礼,音乐方面处于半退休状态。华语歌坛的头把交椅,逐渐交到了台湾乐坛手里。
千禧年后,唯一能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也就是陈奕迅、容祖儿、TWINS这一批。
再之后,内地选秀崛起,随着《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宣告内地偶像元年到来。内地乐迷对香港的关注,就越来越淡了。
原因2:唱片业衰落
千禧年后,随着MP3等介质兴起、网络音乐平台崛起,唱片业成了夕阳产业。做唱片培养歌手,不再是门好赚钱的行业。因此,乐坛再难像以往那样重金打造一个新偶像。
以往,香港歌手还是靠影视歌三栖来维持知名度,反哺创作,随着香港影视歌影响力全面下降,新生代就没有这种机会了。
新生代歌手之路,越来越难走。香港乐坛也就难以再诞生辐射两岸三地的新偶像了。
原因3:创造力衰落
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看似辉煌,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赚了时间差。那些年大火的广东歌,很多都是直接改编自日本歌曲。一个中岛美雪养活半个港台乐坛,是不争的事实。
在千禧年后,香港乐坛的幕后,来来去去还是黄伟文、林夕这几位大佬。香港缺乏广泛的创作队伍做支撑。
不管怎样,港乐曾带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如今很多新生代创作歌手,也仍在坚持创作广东歌。希望,港乐一直都在。
备注:本文同步发表于公众号——隔岸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