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地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 河北省沧州市

【受水情况】

2017年6月,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成通水,截至2023年底,累计向沧州供水21.4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726.46万人。

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地中,河北省沧州市是为数不多同时接受中线和东线两路供水的城市。

在这里,汉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进入沧州千家万户,解决了当地城乡居民的吃水难题;长江水则通过东线中的京杭大运河奔腾而来,主要用于种植灌溉和生态补水。

2017年,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成通水,后续通过实施“江水村村通工程”进行饮用水水源置换,实现了饮用“南水”全覆盖。

目前,沧州市700多万城乡居民户户喝“南水”,当地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日子彻底成为历史。

280多户村民不再“饮氟止渴”

“我们这辈子,都在不停找水,哪怕水又苦又咸。毕竟,比苦咸水更让人害怕的,是没水喝。”9月24日晚,沧州市南皮县刘八里镇十二里村村民于合俊,边洗菜边感慨地说,活了70多岁,终于喝上了一口好水。

十二里村位于南皮县南部,墙脚和屋檐下,随处可见闲置的大水缸。以往,村民吃浅水井的水,往往带有沙尘。每次挑水灌满大缸后,先沉淀再喝,但沉淀并不能带走水的苦咸。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浅水井里渐渐没了水,村里又组织打了两口400多米的深井,通过自来水管道送往各家各户。“起初大伙儿都挺高兴,因为深水井的水干净多了,没想到吃了之后牙齿却变黄了。”于合俊说,后来才知道,是井水的含氟量太高,不少人患上氟斑牙。

十二里村党支部书记殷文强说,尽管井水的含氟量高,但乡亲们没有别的水源选择,不得不“饮氟止渴”。即便如此,两口深水井的水也不够全村人用,只能限时供水,每天早上6点至7点供水一个小时。

“家家户户都有几口大水缸,人畜用的水都得靠它来存储。只有水缸里的水蓄满了,出门干活时心里才踏实。”于合俊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二里村“退休”的水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摄)

2021年,“南水”进村。十二里村280多户村民,至此摆脱高氟水,喝上了从千里之外的汉江奔涌而来的“南水”。

“当时水刚通,我等不及烧水就捧起来喝了一口,真甜!”于合俊说,“南水”24小时供应,随用随有,乡亲们再也不为吃水犯愁,村里几百口大水缸都“退休”啦!

同样是在这一年,村边蜿蜒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线水流贯通,村里2100亩果树“吃”上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送来的长江水,苹果和桃等有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更好保障。

年轻人不用给牙齿搞“装修”了

多年来,四处找水的不仅是十二里村村民,沧州市水务部门也在为寻找安全的饮用水水源费尽周折。

沧州市水务局工程师辛云鹏介绍,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古有“苦海沿边”之谓,因其大部分地区属于“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浅层地下水苦咸味重,深层地下水含氟量严重超标,水资源十分匮乏。”他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沧州百姓吃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地方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机井大会战”。沧州深浅机井一时达到9万多眼,初步解决了饮水水源不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里村紧邻南水北调东线的京杭大运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根据我国饮用水标准,每升水含氟量应不超过1.0毫克,而沧州市地下水每升水含氟量1.8至2.7毫克,部分县(市区)甚至更高,远高于国家标准。

由于深井水含氟量高,对百姓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沧州又实施了改水降氟工程。

上世纪90年代末,沧州境内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城市饮水问题再次告急。沧州水务部门先后实施打配机井、咸水淡化等工程。1997年,大浪淀水库引来黄河水,缓解居民饮水矛盾。

2005年起,沧州在河北省率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取“一村一井、一套水处理设备”,改善农村饮水水质。但因成本较高,供水能力有限,这种方式很难长期有效运行。

“打井、苦咸水淡化、改水降氟等措施,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群众的饮水困难及饮水安全问题。”辛云鹏说,“南水”的到来,才让这一困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在沧州,以前有一种笑叫笑不露齿。”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孙桂芳说,氟斑牙给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带来极大困扰,很多年轻人考上大学或在结婚前,都会到医院来给牙齿搞“装修”,主要是做美白或贴瓷面。不仅如此,高氟水地区的居民也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

“‘南水’的到来,让沧州城乡居民彻底告别了高氟水,不再为饮水安全而担心。”孙桂芳笑着说,现在水质好了,以后沧州的年轻人再也不用给牙齿搞“装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河北日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