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丽江,比起大热的丽江大研古城,位于其西南部的忠义市场像是另一个世界。
大研古城的高峰是夜晚,人流不息,灯火通明,石板路上背着背包拖着行李的你我他。
忠义市场不背背包,背篮子。赶早来摆摊的摊贩和本地人才是这里的主角。
这里的石板路被踩得太多,偶尔当街翘起。别看一些老房子破旧,褪色的程度和人来人往热闹的程度成正比。这儿虽不似古城古朴,又没有新城华丽,它夹在城区和古城之间,像一个馅料过于丰富的三明治,遍地老字号,地道丽江特色,和丽江人的童年味道都藏在这儿。和阿妈冰粉凉虾便是忠义市场里一碗说不完的家乡味道。
说起和阿妈冰粉凉虾,或许有人一头雾水,这不明不白的何时冒出个不知名的老字号来了?但要是说忠义市场里卖凉虾的奶奶,你脑海中定有了答案。说不定脑海中已浮现出奶奶佝偻着身子,打着凉虾问你“要酸点还是甜一点”的场景。
还是想不起来?
那你可还记得忠义市场里那个卖汤圆旁边卖冰粉凉虾的嬢嬢(或阿妈)?那正是这位奶奶。岁月如梭,当年的嬢嬢和阿妈,也已变成了奶奶。
和阿妈,原名杨春菊,丽江下八河人,今年67岁。至于为何唤作和阿妈,她说:“我嫁到和家就是和家人,大家都喊习惯了,招牌就写成了和阿妈。”虽然大家都叫她和阿妈,但我更愿意叫她杨奶奶。毕竟她是和家媳妇之前她也是她自己。
杨奶奶原来是新华纸厂职员,2000年,新华纸厂停产,没了工作的杨奶奶还要供家中两个孩子上学,便和自己的大姑妈学习制作冰粉凉虾,1999年开始在忠义市场摆摊。“刚开始卖凉虾生意也不算太好,一边卖一边学。搓冰粉、做凉虾、做乌梅水对于刚开始做的我都是挑战,如何配比都是有讲究的。”
到如今,杨奶奶在忠义市场摆摊已25年有余,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摆摊卖冰粉早已不是家中支柱收入,杨奶奶却愈发离不开这不到五平米的小摊。
“娃娃都不是很支持我每天起早贪黑起来做冰粉了,每天抬桶子身上肩周炎也老是犯,但是我就是闲不下来,卖了那么多年了,多少小朋友都长大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喝这口冰粉凉虾,我停不下来。虽然也赚不到多少钱,就当是个爱好了。”杨奶奶笑笑说。
采访当日是个大晴天,虽然盛夏已过,气温也在23℃左右,杨奶奶的冰粉凉虾摊生意不错,却好像没有了往日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秋冬天气凉,生意稍微差些是正常的,夏天生意会好一些,买20、30块一大袋提回家的人很多,不过也不能和疫情以前比。疫情以后生意就不那么好了,我的摊位也东搬西搬,最后搬到了这里。现在喝冰粉凉虾的人少了,大家好像更爱喝奶茶。”
似乎丽江的冰粉凉虾没有“最正宗”之说,但在杨奶奶的冰粉凉虾里,大家喝到的是传统的味道。
说起杨奶奶冰粉凉虾好喝的秘密,杨奶奶神秘得很,只透露了两个字:“手工。”手工制作的冰粉和凉虾是决定口感的关键,至于味道,众口难调,如何做到令众人都满意,这是杨奶奶的看家本领。
红糖水、乌梅水,芝麻、黄果碎,原料越简单,玄机越多。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秘方被杨奶奶珍藏25年,也被每一个丽江孩子馋了20余年。
无论是从前5角一份的大碗装,还是如今4元一份的纸杯装,或是20、30元的大袋装,或酸或甜,全在杨奶奶的勺起勺落间。
在杨奶奶的冰粉凉虾摊里,我们能看到凉虾不远处放置着烤架,同时挂着烤饵块、烤乳扇的招牌。
对此,杨奶奶是这么说的:“虽然卖冰粉凉虾是当兴趣爱好一样在卖,但是做生意嘛,总要与时俱进。”
为了了解杨奶奶说的与时俱进是怎么回事儿,我在杨奶奶的摊位旁站了一个小时。早上九点,并没有太多人冲着冰粉凉虾前来,倒是有不少游客冲着烤乳扇前来。
杨奶奶说:“现在游客也喜欢逛市场了,可是他们不爱冰粉凉虾,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烤乳扇和烤饵块倒是大名鼎鼎。现在的人口味在变,生意也得跟着变,我能做到的是我的冰粉凉虾味道不变,但是也要跟上时代,做些其他选择才能生存。”
在杨奶奶的冰粉凉虾摊待了一上午,我遇到了来买烤乳扇的旅客,指着冰粉凉虾问:“这是什么?是特色吗?”
遇到带着孩子来买菜的宝妈跟杨奶奶说:“我从小就喜欢喝奶奶的凉虾!”
遇到来代买冰粉凉虾的跑腿小哥等奶奶打冰粉凉虾时先给自己买了一杯喝,他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没有香精味。”
而我也带了一大袋偏酸的冰粉凉虾回到单位,中午吃饭不到十分钟就被同事们哄抢而空。午后惬意,一口冰爽入味,带我回到小时候。
作者手记
我家住得离忠义市场并不近,小时候总是要等到有重大节庆,爸妈才会到忠义市场买菜。每次他们去忠义市场买菜,我总是要附上一句:“帮我买一点凉虾回来!”
到后来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再后来我去了省外念书,滇菜馆里的一杯木瓜水似乎解了我一半的乡愁,又似乎不起作用。于是,回家后总会约上小伙伴去市场里解馋。
工作后,我很少再去。那天去采访,我先给自己点了一杯,奶奶问我要甜一点还是酸一点时,我竟然发现我早就不是那个喜欢吃甜的小朋友,却还是会肌肉记忆般说出那句:“要甜一点。”
喝下第一口,似乎有些齁甜,又似乎是记忆里最爱的味道,不禁感叹起来,岁月改变了我的喜好,也没能改变杨奶奶冰粉凉虾的味道。
我们好像总是这样,喜欢记忆里的味道,再去品尝,发现似乎不如从前好吃,后知后觉,原来改变的不是味道,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