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简称“一妇婴”)每年迎接3万名新生儿诞生,被昵称为“上海大摇篮”。但很少有人知道,长乐路536号一妇婴西院的米色大楼在1929年启用时是中西疗养院,一家尝试融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实验医院。

文|乔争月

长乐路上的“上海大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妇婴西院

周永珍所著的《留法纪事》一书记载,中西疗养院位于上海蒲石路(今长乐路),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而大受欢迎,院内病房常客满。1934年7月14日,《法文新报》介绍了法商赉安洋行在上海设计建造的众多建筑作品。报纸整版刊登了近60个建筑的黑白照片,琳琅满目,其中就有中西疗养院这座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中西疗养院大楼

赉安曾在巴黎美院学习,韦西埃师从法国建筑大师希达纳,两人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获得表彰荣誉。1922年,他们在上海相识后合伙创办了赉安洋行,后来第三位合伙人克鲁泽加入其中。

赉安洋行的建筑作品,如白色经典的上海花园饭店和巧克力色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都是上海地标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文新报》介绍的赉安洋行建筑作品

与令赉安洋行一举成名的法国球场总会(今上海花园饭店)相比,中西疗养院这座幽静的医疗建筑相关资料较少。两位海外研究者Spencer Dodington和Charles Lagrange在合著的《上海装饰艺术风格大师:保罗·韦西埃的旧法租界建筑》一书中,刊登了这座大楼的老照片,注明这座位于蒲石路536号的建筑建于1926年,为Dr. Lambert的诊所。

历史照片显示,这是一座浅色调的古典主义建筑,屋顶覆盖红瓦。外立面装饰有孟莎屋顶、凸窗和外廊。这座钢筋混凝土建筑高达4层,建筑面积2335.2平方米,有花园和暖气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大楼内的建筑细节

有趣的是,中西疗养院的几位创办人都与法国有缘。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郑威的论文《近代中西疗养院研究》,中西疗养院由世界社发起,留法归来的世界社创始人李石曾、外交官褚民谊和法国医生贝熙业等人倡议,“谋中西医术,作实地之试验,以期融会沟通”。

1929年2月,中西疗养院举办成立典礼,来宾如云。米色大楼前的一张合影显示,李石曾、孙科、蔡元培、吴稚晖、郑毓秀、钱新之、张静江、陆仲安和法国驻华公使等中外名流都出席了庆典。1929年4月,疗养院西医部正式开办,同年7月中医部开诊,分别由西医郎培安和中医陆仲安两位名医主持。

中西疗养院是最早尝试融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医院之一。这座办院理念前卫的疗养院不仅是试验地,而且也是一间环境优美、医疗设备先进的医院。除了硬件设备好,中西疗养院还聘请中外名医坐诊。

1929年7月17日,英文《大陆报》刊登一则广告,称瑞士著名外科耳鼻喉科医生嘉腊美(L. P. Calame)将在中西疗养院看诊,治疗时间为每日早上10点到12点半,下午4点到5点半。广告显示是中西疗养院的法文名“Clinique Sino-Etrangere”。1939年10月,儿科专家伍直诲博士自英美考察回国后到中西疗养院开设门诊。1941年12月,中西疗养院聘请张卜熊医师担任外科兼妇产科主任,1943年3月又聘任原香山疗养院院长、上海广仁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学博士马月青为肺痨科和小儿科主任。马月青还曾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教师和国立助产学校教授。

而主理中医部的陆仲安 (1882—1949)以擅用黄芪而闻名,外号叫“陆黄芪”。他曾经治好胡适、张静江等人的糖尿病,也是孙中山临终抢救团队的成员之一。《上海市静安区文史资料选集》刊登的《中西疗养院创办由来》一文提到,中西疗养院的创办可能还与孙中山先生的遗教有关。孙庆桐在这篇文章里写道,中山先生在卧病期间对陆医生说:“我也曾学医行医,感到外国医学固有其特长,然中医治病,亦确有其可贵之处,宜乎中西医学界撷取所长,相互汇通,钩玄提要,融以心得,如是则造福人类者实多矣。”据说陆仲安亲聆教诲后感动至深,遂在上海参与创建中西疗养院。1929年,陆仲安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执行委员之一。

不过,中西疗养院的筹建不易,经费来源主要为庚子赔款、医院盈利和社会基金。《申报》报道透露,“李石曾君于中法庚子赔款项下,拨出一部分,筹办中西疗养院”。疗养院成立后提供“慈善性质”和“非慈善性质”的医疗服务,其中“非慈善性质”服务是营收的主要来源,而“慈善性质”部分也会获得社会基金的资助。

1929年6月27日,在中西医界的茶话会上,郎培安医生在演讲中介绍了“非慈善性质”的优质服务。“即如现在之中西疗养院,组织与普通医院不同,取法最新式设备,使病人住院,一如居家,一切治疗看护等等,无论中外人士来医,靡不尽力,且此间病房,不单由本院医生疗治,且可由病者另请院外任何医生来院医治,惟此非慈善性质,故取费较贵耳。”

因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环境,再加上便利的地段,很多中外政要名流喜欢在中西疗养院治疗或临时居住。疗养院有时还会售卖上等鹿茸等中药材。

中西疗养院的医疗管理制度也很灵活,常根据需要增设新的门诊、医疗设备和专科医师。1934年,疗养院根据求诊者需要增设了小儿科及产科门诊,1947年又增加消化系统诊疗专科,并特聘专家治疗肠胃肝胆脾脏等疾病,还配备了X光机、胃镜、直肠镜等当时最新的检测仪器。

医院也提供一些公益的医疗服务。1949年9月4日《新民晚报》报道,中西疗养院为市民提供防痨服务,设免费X光检验名额。“每星期一三五下午4点到5点半,每次暂限五名。凡本市贫苦市民可先来院登记,索取免费证,按号依次检验。”

郑威评价,“中西疗养院虽然经历经济困难、社会各界舆论以及战事的影响,但依然能够坚持开诊,维持疗养院的正常运行。不仅在战时成为伤病医院,为抗战时期的医疗救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亦坚持开办施诊部,以普济贫病,虽在抗战期间停办一时,但也颇为难能可贵。中西疗养院首次实现了中西医互相合作,在积极倡导‘中西医药合作’‘中医科学化’的近代社会极具开创意义”。

历史资料显示,中西疗养院不仅尝试结合中西医治疗,还曾探索新疗法。当时,肺结核流行,而预防肺结核的疫苗“皮西其”(卡介苗)还未普及应用。1936年,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今北京西路1320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开始自行研发制造卡介苗,1943年便与中西疗养院进行合作,对该院产科的婴孩进行接种。1947年4月11日,《申报》报道“本市巴士德研究分院已有该项疫苗发行,此外如蒲石路中西疗养院闻亦已采用该项疫苗有相当时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11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迁入中西疗养院原址

1950年11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迁入中西疗养院原址后,这座米色大楼迎来更多的婴孩,也根据需要不断创新,提供最新的妇产保健医疗服务,如避孕门诊、早产儿寄养室、中医门诊、新生儿研究室、试管婴儿技术和家庭化分娩部等。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仿佛轮回,1960年这家西医妇产医院正式引进中医师,并设立中医门诊。如今,一妇婴的中西医结合科开展针灸拔罐、熏蒸理疗等多项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治疗技术,并与妇科、产科、辅助生殖医学科联动,用传统中医药治疗为患者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上海市立第一妇婴保健院早产儿医师短期训练班全体合影

在过去70多年里,这座米色大楼见证了无数上海家庭迎来新生命的甜蜜时刻。2020年10月,米色大楼整体大修完工,一年后一妇婴西院院区整体修缮竣工。如今,这座百年历史建筑仍旧作为住院部大楼使用,接待孕产妇和妇科患者。近一个世纪以来,这里都是一个新生命与新探索的“大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米色大楼见证了无数上海家庭迎来新生命的甜蜜时刻

作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争月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社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总策划、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硕士专业特聘业界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硕士专业业界导师、英文《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编委、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科普文化标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乔争月

图片:来源《阅读上海医院建筑》

编辑: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阅读上海医院建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