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技术化时代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主导人文价值、自然科学挤压人文社会科学的趋势。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写道:“哲学死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为火炬手。”那么,作为追问终极价值的一门学问,哲学的价值何在?技术化时代的哲学还有自身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吗?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最尴尬的问题莫过于问其有什么用。不懂哲学的人常常攻击哲学无用,研究哲学的常常用一句“无用之大用”来回应。同情哲学的人常常为哲学辩护,但他们的辩护往往是苍白无力和不得要领的。例如,有人就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先导的。还有人认为,哲学有助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玻尔就偏爱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柏拉图的辩证法影响了海森伯的物理学思想;古印度辩证法思想,对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的重大贡献有影响;爱因斯坦就偏爱罗素的哲学;等等。这种辩护只是论证了哲学的实用性价值,是一种工具性辩护,并没有找到哲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哲学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一切科学都比它更为必要,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为高尚。”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说过:“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就像“时代的牛虻”一样警醒世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反思人自身的发展。反观技术时代的“数据人”及其生产活动,实际上已经被困于数据生产关系的“座架”之中,造成意义缺失、价值失落和伦理的消解。而哲学熔铸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和对人类未来的期待,解决“形上的迷失”“信仰的缺失”“意义的失落”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等问题,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仍然离不开哲学的反省和批判功能。
哲学满足人的精神追求。哲学的产生并不是出于满足人的“好奇心”或“智力游戏”,而是出于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思考、有思想。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还有一种精神追求,而哲学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满足人类在终极意义上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渴望。许多哲学家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却通过哲学思考享受着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赫拉克利特鄙视世俗生活,不接受贵族世袭的神职,离群索居,独自进行哲学思考,从哲学思维活动本身寻求到了比世俗贵族生活更大的乐趣。色诺芬尼一生贫困,到处流浪,却没有用智慧去谋富,而热衷于沉思哲学。德谟克利特为哲学思考周游列国,耗尽家财,遭到亲属控告,他说:“只要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中国古代的孔子曾赞扬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本人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以至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求这种“孔颜乐处”,是哲学,也只能是哲学成全了他们。
哲学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根据觉解程度的不同,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就人的本质规定性而言,人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存在。”哲学意味着精神对感性的超越,意味着精神持续不断的自我超越,它使得人类不致于丧失精神信仰,并且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完善的人格。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主张玄学的张君励曾说:“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同样地,在当今时代,无论技术如何发达、物质财富如何丰富,人类精神境界之提高、人生价值之定位都离不开哲学的反思与警醒。
哲学启迪人的生存智慧。哲学素来以“爱智慧”著称,“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由Phileo(爱)和Sophia(智慧)两字组成,即爱智慧之意。哲学家素来就被人们称为“思想的舞蹈者、人类文化麦田的守望者、凡人可见可接触的智慧的精灵”。知识只是关乎事物,而智慧则关乎人生。“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采取现成的接受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所以说,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的这种启迪作用、批判精神给予人们的是更为根本、宏观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把人从人生的缺陷、虚无、疾病、死亡等不幸和痛苦中解救出来,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使人养成慎思明辨的理性、洒脱通达的性情、高举远慕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意志、温润如玉的人格、宽广博大的胸怀,奋发进取而又睿智通达。这就是从哲学王国中走出来的智慧人生!
哲学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哲学思维中最为重要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中道式”思维方式。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采取一种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人和事,反对独断论和二元论,使人们避免陷入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中道式”思维方式采取一种合理的、和谐的、平衡的观点来处理人和事,使人们不走极端和钻牛角尖,避免过犹不及的错误。《尚书·大禹谟》中也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论述,这个“惟精惟一”的道就是“执中”的方法论。
哲学通达人的幸福生活。每个人的不幸可能不一样,但每个人的幸福却大体相同。哲学告诉我们,幸福的本质是一种和谐,它来自我们的德行,来自我们对自身的接纳与认同,是自我实现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构成,整体就像一架马车,理性是驾驭者、统治者,激情和欲望为拉着马车的两匹马,只有遵循理性的指导,才能达至至善的幸福生活。费尔巴哈认定,“哲学之外没有幸福!人只有在自己满足的地方才能有幸福,哲学的嗜好保证了我的哲学才能”。黑格尔认为,幸福在于人拥有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但“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
总之,高品质的人生不能没有哲思的陪伴,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哲学理念的导引。马克思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我们坚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价值意义的追寻就不会停止,哲学之星就不会陨落,“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就终将会实现。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于世华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