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专家越来越趋向于一致。

中国似乎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这就是北大姚洋表述的历史分界,即2018年是一个时代性的划分;这个划分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可以定义为改革开放的结束,以及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启;也有学者在讨论新权威主义。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2018年以后,几乎所有的核心指标都出现了动荡,中国经济经济居民收入在赶超经济与GDP经济的推动下,有点“跟不上形势”,而房地产量价失灵,干预政策失灵了;整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于是,会议把这个新时期的经济定义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当普通人家都感受到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那就如同浪涛拍岸,风暴之眼的中心地带早已经是惊涛骇浪。

于是,学者们又有了应对危机的思考: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其实,这都是专家的解释学。

所谓硬着陆,被解读为放任市场自行调节,比如房地产,让市场价格体系自动调节,是跌出高盛的40%,还是谢国忠的70%,市场供求平衡说了算;所谓硬着陆,是对干预性经济政策的解释,所有的政策都对的,是为了避免一场大雪崩,一切都要从长计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真的有软着陆、硬着陆的问题吗?

完全是文字游戏,要回答的是政策是否失灵的问题,干预主义能否改变趋势的问题,就必须清楚问题发生的根,到底是什么?如果基本的方法是错,那就不是什么软着陆,是危机已经在路上,是如何爬出凯恩斯“挖坑原理”的问题;是普通人如何面对一个收缩性长周期的问题。

不得不说,九月会议、十月会议高度紧凑,给了人们一种强烈的印象,中国经济现在不是什么软硬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短期危机与长期危机的问题。目前解决短期危机的方式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规模化以旧换新;水、电、煤、气、高铁行政性涨价;加发1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性收购阻止楼市塌陷;以及万亿级资金入A股、券商货款买股票……,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不遗余力地通过投资和扩大财政赤字去解决短期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这些政策会体现于年终的各项指标,如消费者价格指数。

美国在拼命把通胀率降到3%以下,我们在拼命地把通胀率拼命拉到3%以上,而双方都在预言对方崩溃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中国为什么要主动通胀,因为消费泛力的另一面是企业商品卖不出去,以价换量,竞争激烈,从而开始了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洗牌,几乎所有的企业在裁员降薪,直接冲击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通过凯恩斯的“挖坑理论”能解决问题吗?

能。

年底GDP经济学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胜利,实现了5%的增速目标,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八月份已经上升到了0.8%,政策的全力一搏是效果的。

但是,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能解决吗?

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了吗?

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吗?企业的负债表与利润表修复了吗?

如果都没有,继续加印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债务为央妈今后加印钞票的锚定物,就意味着短期的缓解,但不会实现软着陆,因为风险在继续叠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居民收入水平真实的提高,未来就是灰犀牛。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一定要用数据来说话,但解决问题一定要从体制机制上实行积极的调整,特别是社会大分配的改革,迫在眉睫,困为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它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的内在矛盾;

它也不仅仅是经济学,也是社会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