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营市中医院心病一科资深首席专家何兴娜带领团队为四例反复心慌头晕、胸闷憋气、晕厥的患者,安装了抗磁共振心脏双腔主动电极起搏器,让患者随时停跳的心脏有了“心”动力,重获“心”生。这一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标志着东营市中医院心病科医疗技术的重大进步,更为广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四名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反复出现心慌头晕、胸闷憋气、晕厥等症状。心电图及心电监护显示患者的心率只有20次—45次/分,并且反复出现大于2.5秒的心脏停搏长间歇,为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是III°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生命垂危,随时有猝死的风险。
联合用药治疗后效果不佳,资深首席专家何兴娜和心病一科主任医师阚宏亮、副主任医师纪东明及主治医师们讨论后,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心腔内肌小梁退化,心腔内膜光滑,传统起搏器的被动电极不易附着,易脱落。安装后,一旦起搏电极脱落,会出现心脏停搏猝死的风险,所以决定为患者植入永久性抗磁共振心脏双腔主动电极起搏器。
为了保障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安全,近几年来,资深首席专家何兴娜带领介入团队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把抗磁共振心脏起搏器及心脏主动螺旋电极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更好地保障病人安全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双腔抗磁共振心脏起搏器不同于以往的心脏起搏器,以往的起搏器植入后,患者不能接触磁场的物体,更不能做磁共振检查,而双腔抗磁共振心脏起搏器打破了磁共振检查的“禁忌”,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时,起搏器可以感知磁场会自动转化为抗核磁模式,患者接受磁共振检查后,起搏器又自动恢复为日常起搏模式。据统计,在临床工作中,50%~75%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后期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发展,近年来抗核磁起搏器问世,因内部精良设计,可防止磁场对起搏器电路的干扰,不影响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确保患者安全。
资深首席专家何兴娜带领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为患者植入永久性抗磁共振心脏双腔起搏器,手术顺利成功。
术后随访,四名患者的起搏器各项参数正常,起搏功能良好。患者症状消失、心脏停搏风险解除,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并高度赞扬。
据悉,从2001年始,东营市中医院心病科就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为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010年后,资深首席专家何兴娜带领介入团队独立操作完成临时起搏器、永久性单腔心脏起搏器、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尤其是近几年在护士长赵云兰及介入室首席医学专家袁广胜、主管护师李小梅等人的配合下,积极的开展各种新型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挽救了很多危重的心脏病患者。
东营市中医院独立完成永久性抗磁共振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标志着医院心病科在起搏电生理领域再上新台阶,该项技术在东营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科普小课堂: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的电子仪器设备,主要是植入到人体的心脏内,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激动和收缩,模拟正常的心脏跳动。适用于严重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者是III°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起搏器的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近几年来,又推出主动螺旋电极起搏器、抗磁共振心脏起搏器、无导线电极心脏起搏器等。
什么是主动螺旋电极起搏器?
主动螺旋电极起搏器的电极头端为螺旋结构,植入时将螺旋结构旋出拧在心内膜上。相比于直接附着在心腔表面,会因患者体力变化或心脏运动而移位的被动电极,主动螺旋电极稳定性高,不易脱落,但操作难度大,对施术者技术要求也更高。(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吕增霞 通讯员 丁媛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