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守成在发言(摄影:范家乐)

刚才有同志讲到风格,记得这是1980年代的一个热议话题。当年北京人艺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日出》,又有焦菊隐这样一位当家推出的一系列好戏,的确树起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风格是剧院成熟的标志。北京人艺有了这样老字号的标志,就像一瓶醇酒,香味四溢。

这次看了北京人艺的驻场演出之后,我的突出感受,就是老字号的新面貌。

记得1986年于是之老师来上海,看了由上海人艺出演、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一部剧作《马》。这部戏由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奚美娟、魏启明等主演。于是之在观剧后感慨:"我很羡慕你们上海。"

嗯?当时我听完有些错愕,因为北京人艺在我们心目中是殿堂级的剧院。

现在回想,于是之老师是否在期待北京人艺也有更多样化的剧目,更多的尝试?

又或许,他是在思考晚辈怎么继续把北京人艺的大旗扛起来,成为舞台中坚?

现在我觉得,北京人艺做到了,你们不仅依然扛着大旗领先,而且不断变换着奔跑的身姿,继续走在话剧界、文艺界第一梯队的行列里。因而在此要向北京人艺表示敬意。

此次来沪的五部戏中,《日出》的处理令我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人艺话剧《日出》剧照

两幕戏把原作各色人等,以及陈白露混迹于这些人之间周旋的故事分成了上下两场。而整出戏又以方达生的视角打开,以方达生的清醒劝说,以及陈白露的沉沦贯穿全剧。舞台风格是现代的,灯红酒绿的标志始终陈列在那里,以此提示着时代的反差。这样的尝试令我尊重和意外。

不过值得商榷的是,《日出》一剧,陈白露是剧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她临终前的那句话"太阳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该睡了",我以为这是曹禺"一句压全篇"的警句!她周旋于上流社会之间,虽然尝遍了各种酸楚,但仍然欺骗自己,强迫自己快乐的活着,只有这一句话是她吞服了药物之后,临死前无奈的醒悟!

现在剧中的陈白露和方达生之间把这句话诵读了好几遍,虽然意图是强化主题,但客观上似乎稀释了这句话。

当然,对老字号的作品重新演绎的各种尝试,应该也是于是之先生当年的希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回头望望,还可以对原著挖掘得更深一些。

作者:李守成

文:李守成(戏剧评论家)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