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内容是在热带雨林里,大量的水果成熟后掉在地上,时间一久,水果的糖分自然发酵,产生了酒精。一些动物如猴子类,不劳而获,大快朵颐,结果一个个吃得酒劲上头,走路摇摇晃晃,醉态可掬,十分可爱又可笑。
中国的传说里,就有猿猴造酒的记载,过程与纪录片类似。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造酒的祖师是上古的杜康。据说杜康是黄帝手下专门负责生产和储存粮食的大臣,他为了完成任务,绞尽脑汁寻找保存谷物的法子。当时有许多枯树,杜康便教人修整处理,当作粮仓,效果还不错。不料到了盛夏酷暑,树洞里的粮食产热发酵,生成了举世皆爱的琼浆玉液——酒。杜康看到树干的裂缝里有液体流出,大为恐慌,以为自己把事搞砸了,难以交代。谁知一嗅,一尝,居然入口甘冽,浑身舒泰,于是立即上报。黄帝亲口饮用了这种液体,十分高兴,名之为“酒”,推行于天下,从此杜康就成了酒的代名词。
据实而论,酒实在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并不是造了酒,而是发现了酒。只不过人类聪明,肯动脑筋,研究复制了造酒的方法,才有了几千年的传承。自从有了酒,人类就多了一种宣泄各种情绪的载体,情感交流喝酒,解忧消愁喝酒;亲人相聚喝酒,朋友远行喝酒;升官发财喝喜酒,遭遇不顺喝闷酒。各种喝酒都伴随着各种喝酒的理由,所以,酒既是加油机,也是灭火器。
蒲松龄先生对酒颇有认识,把酒称为“钓诗钩”,又称为“扫愁帚”。诗人苦于找不到佳句,只要一喝酒,才情倍增,妙思泉涌,就像垂钓高手,好诗一篇篇被“钓”了上来。一个人遇到为难事,只觉得愁肠百转,无以排解,此时只要两杯酒下肚,一切烦恼都抛诸天外,就像用扫帚把愁扫了个一干二净。老人家可能酒量不佳,更看不惯喝酒撒疯的人,所以在他的《聊斋志异》里就写了篇故事,名字叫做《酒狂》,说是一个家伙,嗜酒成性,喝了酒就撒酒疯,掀桌子砸凳子,摔盘子扔碟子,不管对方是谁,满口污言秽语,把整个亲戚朋友都得罪遍了。后来酒狂因冲撞阎王的銮驾被拘到阴司,在那里仍不能自控,酒后骂街,被人推进一条污溪里,喝了满肚子臭水。放归后,伏床大呕,恶臭四处飘荡,终日不散,为人们所不齿。
酒本是无害之物,只要适量饮用,小酌微醺,怡情健身,实为益助生活之佳品。但是如果喝酒没有了节制,任性胡为,就后果堪忧。
当年殷纣王造肉林酒池,和漂亮的宫女们在里面裸逐嬉戏,结果亡国。曹操因为喝醉了酒,和下属的妻子媾合,遭到袭击,损失了几员大将,自己还差点丢命。但因为喝酒成就了雅事的也不少,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如命,每天醉醺醺,就连出门上路也是边走边喝,还让仆人带着铁锨镐头在后面跟着,嘱咐在哪里喝死了就地挖坑掩埋。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多了写出流传千古的狂草书法,武二郎醉打猛虎,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一时传为佳话。家喻户晓的白娘子,就是因为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把许仙吓了个半死,于是上演了一出白娘子盗仙草救夫君的凄美故事。可见,酒不是问题,如果喝酒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喝酒的人出了问题。
早年的造酒技术低下,大都是发酵酿制的,度数不高,不像现在的工艺,多高的度数都可以弄出来。正因为酒的度数不高,所以古时喜欢喝酒的高士们遇到开心的事必定大呼:“当浮三大白”!也才有了武松的连喝十八碗“出门倒”也没有出门倒下。南方酿酒没有“出门倒”,却有“女儿红”,江浙一带在女儿满月时精心造好一坛酒,埋于地下,等女孩儿出嫁时取出待客,酒杯里装满了父母的爱意和祝福。
研究表明,人们要是能天天适量喝一点葡萄酒,可以延年益寿。突然想起了那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起来,葡萄酒虽然好喝,喝多了也会醉人,醉得卧倒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都不在乎。(宋桂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