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崔长磊:一颗“匠心”育良种
德州日报记者胥爱珍 张睿 通讯员 张健
11月7日,见到崔长磊时,他正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逐条输入电脑。“这是1个月前收获种薯材料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比对,表现好的材料明年继续播种。”看到记者,崔长磊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录入数据必须专心认真,丝毫不能出错。”
和崔长磊聊起育种,“认真”一词被他频繁提及。大学学植保专业的崔长磊,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工作,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扎根农田,与泥土为伴,与薯苗共舞”是他的工作常态,凭着一股执着的“认真”,他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荣获乐陵工匠、德州工匠、德州五一劳动标兵、德州大工匠称号。今年5月,他又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马铃薯育种,是一项既枯燥又繁琐的工作。从杂交亲本的选配,到品种试验田的设计、播种、田间管理、调查、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紧盯不放。“育种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并不健谈的崔长磊笑着说。
2017年,希森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共同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崔长磊被派往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工作。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种马铃薯谈何容易?“种植了300多亩地,一亩地就是3500棵,只活了几棵苗子。”崔长磊说,“很庆幸那次实验的成果,给后来的研究留下了‘火种’。”2020年,他和科研人员选育出的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马铃薯品种,在黄三角轻度盐碱地示范推广,现场测产4413公斤,亩收入6000多元。
“育种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崔长磊说,“有时候,一个品种的选育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崔长磊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每年2月到10月,他基本都是在东营、内蒙古等地的试验田里度过的。16年间,他配置了4000多个杂交组合,获得了1000万粒以上的杂交实生籽,每年评价上万份育种材料和后代,每份材料都要记录20余项指标。这些数字,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默默坚守。
在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育种成绩单上,崔长磊参与育成的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有9个,其中希森3号获得了德州市科技最高奖,希森6号更是以单季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度刷新了亩产世界纪录,打破了马铃薯鲜食市场长期由国外品种占领的局面。“那一刻,我真的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回忆起希森6号刷新世界纪录的那一刻,崔长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是对我们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
不仅如此,崔长磊还和团队带着希森系列马铃薯品种“走出去”。他们与甘肃陇南市合作,将46个优良品种、高代品系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引入当地,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升级发展。2023年,他和团队培育出紫皮紫肉的高产功能性品种希森1号,富含花青素,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填补国内空白。育成的希森系列马铃薯品种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推广应用315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90.2亿元。“高产多用途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德州市科技最高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