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11月13日,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梁思永先生(1904-1954)诞辰120周年。
梁思永是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是第一位受过正规现代考古学训练的中国人。张忠培先生曾这样评价梁先生:“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位‘巨星’,是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更是中国考古事业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中国的第一批考古学者,梁思永先生的贡献不仅于在中国建立了考古地层学的典范,撰写成熟的考古发掘报告,也在于他主张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奉献一生亲身投入其中。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时代,李济应邀加入中研院史语所,接替董作宾主持河南安阳的殿墟发掘工作,1930年,梁思永正式加盟史语所考古组。
夏鼐管说:“自(梁思永)加入殷墟发掘后,对于组织上和方法上都有重要改进,提高了我国田野考古的科学水平。在野外工作中,他能注意新现象,发现新问题。主持大规模发掘时,他能照顾到全局,同时又不漏细节。”
自从梁思永加入之后,殿墟发掘逐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末重磅推出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也正式上市了,书中通过对包括梁思永、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郭宝钧等第一代中国考古人的人生、思想与精神进行呈现,构建了一座考古名人堂;以安阳股墟的十五次发掘为代表,详细梳理了中国科学考古学在这一时期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将大时代下中国第一代考古人的重任与无奈尽皆投射于安阳殷墟的这十五次发掘之中。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科学考古学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作者陈洪波站在百年前考古学“国家队”的角度,系统勾勒了中国科学考古学从萌芽至壮大的轨迹,为读者们呈现了中国科学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为该书作序,强调史语所在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学兴起中的标志性地位,指出研究史语所考古活动,不仅是对中国考古学新生面貌的描绘,也是对近代中国科学蹒跚前行的写照。书中通过“了解之同情”的视角,聚焦于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展现了那个时代考古人的艰辛探索与风云变幻。
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起源背景、史语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动以及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等诸多方面。书中不仅展现了考古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书中配有83幅珍贵图像及档案材料,这些图像照片、档案资料将考古活动以最真实可触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作者陈洪波为了还原当年的现场细节,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购买了一批原版图片,并增补了一批史语所档案材料,包括《史语所旧档文书选辑》及作者访问台湾史语所期间复印的独家资料。通过这些照片和资料,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在一次次发掘与思想碰撞中,体味中国文化之绵厚、历史之辉煌。
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合影
在当今社会,“考古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积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应用以及各类学科的交叉发展,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考古学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考古学在中国孕育而生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