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最近真是“骑虎难下”,他高喊要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要和中国一决高下。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可是真正干起来才发现,印度还差得远呢!

甚至有的印度企业连设备都转不动了,原因很简单——没了中国员工,机器就罢工了。你说这事儿尴尬不尴尬?老话说得好:“不怕没本事,就怕没自知之明。”莫迪这次的“造梦计划”,显然离现实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那一年,中印两国在边界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冲突,印度在这场对峙中吃了点亏。为了找回场子,莫迪当局把气撒在了在印度工作的中国企业和员工身上,开始对他们进行各种限制。比如收紧中国员工的签证政策,签证到期不续签,甚至直接缩短签证期限。这一操作,莫迪本来是想借此摆脱中国的影响,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没了中国员工,印度的制造业竟然直接“瘫痪”了。

据报道,印度许多纺织厂和皮革厂因为中国技术人员无法到岗,机器设备无法安装和调试,导致生产停滞了好几个月。眼看着工厂一天天闲置,企业主们也是急得跳脚,最后只能自掏腰包,把印度员工送到中国去学技术。可问题是,技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这一折腾下来,损失可就大了。

不仅如此,印度的劳动力优势——也就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人口红利”,现在也不再是那么明显了。随着全球制造业自动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了机器,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印度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明显跟不上,这就让他们的制造业发展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中国技术工人“走了”,印度制造业“趴了”

莫迪当局的限制政策导致大量中国技术工人无法继续在印度工作,这直接影响了许多工厂的正常运作。为什么中国员工这么重要?因为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流水线工人,而是工厂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人员,属于技术骨干。印度本土的员工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替代他们的工作,这就让印度的制造业陷入了困境。可以说,离开了中国技术人员,印度的机器设备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根本转不起来。

而且,印度的企业主们也并非没有尝试过其他办法。为了让工厂重新运转,他们把印度员工送到中国去学习技术。但问题是,学习技术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的资金。这一来一去的成本远高于让中国员工直接来印度工作。更何况,短期学习能掌握的技术有限,即便员工从中国学回来,也未必能马上胜任复杂的设备操作和维护。这就让印度制造业的恢复步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人口红利”不再是优势,技术人才成了短板

印度一直以“人口红利”自豪,认为自己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是发展制造业的最大优势。随着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已经不再是制造业的主力军。现在,工厂需要的是能操作复杂机器、进行精密调试的技术工人,而这些恰恰是印度最缺乏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印度的成人文盲率大约在20%左右,这意味着每五个印度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文盲。相比之下,中国的文盲率低得多,基础教育水平遥遥领先。这种对比反映出印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印度的制造业再怎么喊口号,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基础设施跟不上,制造业发展难上加难

除了技术人才的短缺,印度的基础设施也让制造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就拿最近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印度的电力供应根本跟不上需求。电不够用,空调和风扇也成了奢侈品,许多印度人只能跳进恒河里“降温”。而在生产制造领域,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更是让工厂的正常运作雪上加霜。为了应对电荒,印度甚至呼吁跨国企业“错峰生产”或者“限产”,这无疑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其实,电力短缺的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印度,像邻国越南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可问题是,印度的人口基数更大,用电需求更为庞大,电荒的影响也就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想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白了,莫迪的这个“制造业梦”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没有中国技术工人,印度的工厂就转不起来;缺乏技术型工人,印度的“人口红利”也成了鸡肋;基础设施跟不上,制造业发展更是空中楼阁。与其喊着口号和中国较劲,不如先把家里的基础打好,再谈什么制造业中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