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老的壁画到现代的数字艺术,从古典的音乐到前卫的实验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演变,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思考从未停歇。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与认知?我们的审美观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快来了解一下这10大经典美学理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美?

黑格尔“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美学领域,黑格尔的名字无疑是权威的象征。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绝对理念”是一种最高的、无所不包的精神性存在,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理念不能赤裸裸地呈现,必须借助于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等媒介,即“感性显现”。

比如画家心中有一个关于美的构思(这一构思可视为一种理念的雏形),通过颜料在画布上的涂抹,将心中无形的构思转化为可见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子柒的视频,就体现了这一理论。

田园风光、古朴建筑、四季变换中的花草树木……这些自然元素是作品中的亮点。

镜头语言的运用,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的一种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子柒通过手工制作传统美食、传统工艺品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正是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她与婆婆之间的温情互动、与邻居之间的友好相处,都是“绝对理念”在个体情感中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能成为15分钟网红?

安迪·沃霍尔“15分钟定律”

安迪·沃霍尔预言:“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一条视频、一张照片,甚至一句话,都可能让普通人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琳就是典型代表。

从素人到热度空前、一举一动都能上热搜的网红,她的成名速度可谓空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分钟定律”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名利的渴望以及网络文化的浮躁特性。

快速变化的审美趣味也导致了“审美疲劳”现象的出现。

人们很容易对某一事物或人物失去兴趣,转而追求新的刺激和新鲜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数据对人进行审美规训?

福柯“权力美学”

福柯认为,权力并非仅仅由国家、政府等宏观实体掌握,而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种关系之中,是一种微观的、弥散性的力量。

权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个体进行塑造和规训,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规范和权力要求的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社交媒体时代,平台的算法就是权力的体现。

算法决定了哪些内容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哪些用户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流量。

这种算法权力,不仅影响着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塑造了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户也在不自觉地遵循着平台的规则。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他们会按照平台所倡导的方式去创作内容,比如使用热门话题、遵循特定的拍摄风格等。

这就是权力对用户的规训,而这种规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媒体“审美”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尚产业也是同理。

权威人士、品牌设计师、时尚杂志等拥有着定义时尚潮流的权力,通过时装秀、广告宣传等方式向大众传播时尚理念和审美标准。

大众为了追求时尚、融入主流,就会效仿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时尚潮流的形成和传播,就是权力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塑造和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本控制了你的审美?

阿多诺“文化工业”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文化工业追求商业利润,导致产品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特征。

一旦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音乐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文化工业便会大量复制和模仿,使得听众听到的音乐越来越同质化。旋律、节奏、编曲甚至歌词都很相似。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其价值不再取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交换价值。

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所取代。

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产品的外在形式和商业包装,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比如一些商业大片,为了追求票房,过度注重特效、明星阵容等商业元素的堆砌,而忽略了剧本的深度和内涵,导致电影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文化工业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它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美好,让人们沉浸其中,逃避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短剧,展现的内容相当完美、够爽、够理想化,很受追捧。

但长期沉迷于此,会让人们逐渐失去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文化产品,传达符合阶级利益的价值观,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控制,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

比如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灌输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让人们认为消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不要被消费主义的陷阱迷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I艺术,缺乏灵魂?

本雅明“灵韵”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灵韵”(Aura)这一概念。

灵韵,指的是艺术品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韵味与氛围,它蕴含了艺术品的原真性、历史感和仪式感。

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艺术品的灵韵,使得艺术品从神圣走向世俗,从独一无二走向批量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韵消逝,首先是因为原真性的丧失。

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无论多么逼真,都缺乏原作在时间、空间上的独一无二性。

其次是历史感的淡化。

原作的艺术品,其物质形态的变化、占有关系的变迁,都是其历史感的体现。

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由于可以无限复制,历史痕迹被抹去,只剩下空洞的复制物。

最后是仪式感的消解。

艺术品原初往往与巫术、宗教等仪式紧密相关,具有崇高的仪式感。

机械复制使得艺术品脱离了这些仪式背景,成为可以随意观赏、消费的商品,仪式感随之消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I艺术就是典型的例子。

虽然有经济价值,但缺乏传统艺术品的深厚历史感和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娱乐性和消费性,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却被消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应该令人疯狂?

尼采“酒神美学”

“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是一种狂热、疯狂的快感,是人与人之间界限消弭的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且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能够唤起观众的酒神情感,即那种沉醉、迷狂、激动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金属音乐和实验性艺术表演,通过强烈的节奏、迷幻的灯光和释放的情感,试图将观众带入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的状态,体验那种狂热和解放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先锋戏剧,也需要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创造出一种混乱和狂热的观剧体验,使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原始力量和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是纯粹愉悦?

康德“审美判断力”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纯粹判断,它基于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标准,不涉及对象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是关注对象的形式和形象,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情感愉悦。

审美判断有四个核心特性:审美无利害、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星际穿越》为例。

观众喜欢它,不是因为它能教会我们探索宇宙的方法、有什么实用性,而是纯粹被电影中的景观、科幻情节以及情感表达吸引。这就是审美无利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不同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细节上有差异,但普遍都认可它在视觉呈现、科学幻想以及情感传递上的出色之处。这就是“无概念的普遍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壮观的星球、神秘的黑洞等宇宙景象的呈现,并非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实用目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式符合了观众对于科幻之美的期待,让观众沉浸其中。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观众们在观看电影时,无需通过明确的概念,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电影传达的美和情感,并且很多观众都会对电影的精彩之处产生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无概念的必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品也能变艺术?

杜尚“现成品艺术”

网上流行的“变废为宝”,把垃圾变成艺术品的“Stooping”,是对“现成品艺术”理念的实践。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杜尚完成了他的惊世之作——《泉》,一个小便池,上面署着“R. Mutt”的名字,并被命名为“喷泉”。

这件作品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开启了“现成品艺术”的先河。

“现成品艺术”是指将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批量生产的物品,通过选择、组合、命名等方式,使其脱离原有的实用功能,成为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尚强调:艺术的核心在于观念和思想的表达,而非仅仅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一件现成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关键在于艺术家赋予它的观念和意义。

这使得艺术从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转向了对内在观念的探索,开启了艺术的观念性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即直觉?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直觉即表现”这一核心命题。

他认为,“直觉”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直觉活动不需要依赖概念,能够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

简单来说,直觉就是一种直接的、瞬间的、非逻辑的认知方式,让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事物的本质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觉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

当我们产生直觉时,内心的情感会自动地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就是艺术。

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往往运用直觉来捕捉和表现瞬间的美感,通过色彩、线条的自由组合和挥洒,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形象,但却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文的电影,也有一定的“直觉即表现”的意味。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运用画面、音乐、台词等,将自己的情感和记忆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特定时代下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会消失吗?

黑格尔“艺术终结”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宗教、哲学处于同一层面但又有发展顺序。

他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艺术的发展遵循着从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到浪漫型艺术的发展轨迹。

在象征型艺术阶段,形式大于内容。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巨大的建筑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相对隐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典型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古希腊的雕塑就是典范,人体雕塑的形式精准地展现了当时的美学理想和精神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浪漫型艺术阶段,内容冲破了形式。

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对天国的向往,形式开始变得难以完全容纳丰富的精神内容。

由此,艺术会逐渐让位于哲学,成为哲学表达真理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艺术终结并不是指艺术的消失,而是指艺术作为最高精神表现形式的地位的丧失。

黑格尔认为,随着人类精神的发展,艺术逐渐无法满足人类对真理和绝对理念的追求,因此,艺术的任务将转交给哲学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一些当代艺术作品通过抽象的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哲学性的思考。

这可以视为艺术向哲学靠拢的一种表现,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还知道哪些美学理论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作者:来士普

责编:回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

同样是红色,相比于浓烈的正红,安可拉红这种明度低一点的颜色更适合咱们日常佩戴。

大面积的安可拉红搭配釉面材质,沉淀出一股岁月静好的气质。

越是简洁的设计适配度越高,这款耳饰可以说是超级百搭了。

裙装、贝雷帽,再搭配上这对耳夹,复古感直线up,感觉从油画中走出来。

同时,耳夹的设计也照顾到了无耳洞小伙伴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