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家族800年绵延不绝,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十代以上而不衰”。

范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凭的就是家规和门风。

而北宋范仲淹的家教家训,恰与清代《格言联璧》中这30个字相呼应:

勤俭,治家之本;

忠孝,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积善,传家之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勤俭,治家之本

古语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至一国,小到一家,克勤克俭,方能兴旺发达。

范仲淹治家也不例外,衣食住行,秉持的也不过“勤俭”二字。

《言行录》中记载:“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

自入仕后,范仲淹清廉奉公,从不讲究宰相排场,餐食简朴。

即便一生奔波各地任职,却未曾置办宅邸房产,长期居无定所。

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子侄后辈,应“慎未防微,各宜节俭”。

当年,次子范纯仁结婚时,他听闻儿媳嫁妆中的帐子是绸缎所制。

他对儿子说:“绸缎得来不易,怎可用来做帐子呢?我家以勤俭著称,切勿败坏门风。”

范纯仁受教,连他的妻子王氏后来也因勤俭持家得到朝廷褒奖。

《宋史》都赞范纯仁:“自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

范仲淹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后人鉴之,故而家风清正,一门勤俭,奇迹般地避开了“富贵不过三代”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和顺,齐家之本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家人不和,未有不败;家人和顺,未有不兴者。

以和顺齐家,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慈爱子孙,家族自然繁荣。

范仲淹幼时丧父,母亲改嫁后,带他寄人篱下,受尽白眼。

不过二十一岁,便只身一人外出求学,生活清苦,处境唯艰。

但功成名就后,范仲淹对继父至孝,对兄弟至仁,从不计较过往恩怨。

他还在《告诸子及弟侄》中写:

“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革新之风,一改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这一切的根基,都始于他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谨慎,保家之本

汉代学者王符说:“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一个人,不在小事小节上谨慎,必会在大事大节上失误。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保家亦是如此。

范仲淹率身垂范,慎终如始,居庙堂而不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如新政受挫,他从未横冲直撞,而是急流勇退,自请罢相,出守邓州。

随着官位越来越高,治家也越来越严,他告诫子孙:“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他深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他谨小慎微,时时教诲子女须正心修身,对邻居都要谦让友爱。

“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是范仲淹留给后代的箴言。

正是凭借这份谨慎,范仲淹得以保全,范氏家族也能长久保存而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诗书,起家之本

古语有云:“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范仲淹十年寒窗苦读,跨越阶层,改变命运。

从身无长物到一代名臣,流芳后世,功耀千古。

他也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甚至为此专门撰写《训子弟语》。

在文中,他语重心长地表明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在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下,膝下四子皆勤奋苦读,德才兼备。

不仅继承了他的品行,也成为了朝廷栋梁,二子皆晋身为宰相。

对于族中子弟,他也不曾松懈,兄长范仲温想让他“走后门”。

范仲淹也是一口回绝,反倒告诫他们苦读苦练,学有所成,方可入仕为官。

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下,却让范家子孙皆以诗书为教,后代名臣良相辈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积善,传家之本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良,是最好的家风,也是传家的根本。

范仲淹在朝时,勤政爱民,擢人才,修水利,戍边关。

居乡时,兴义学,置义田,济贫困,善心善行不胜枚举。

当年,他被贬苏州时,买了一块地,本想建造私宅。

风水先生对他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今后世代都会出公卿贵人。

范仲淹听后,却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

于是将地皮捐出,兴建学堂,让吴中百姓广泛受益。

晚年时,范仲淹又耗费毕生积蓄,首创“义庄”,救济赡养贫困的范氏族人。

使得大批的族人避免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

仅此一善举,便泽被后世800余年。

《菜根谭》有言:“心者,后裔之根。”

种下善良的因,收获福报的果,定能家族发达,子孙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