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刘文典到北大教书。一天,辜鸿铭问他:“你教什么课?”“汉魏文学。”刘文典恭敬地回答。“就你?”辜鸿铭冷笑地瞥了他一眼。
近代中国,要说最热闹的、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要数北京大学,自从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其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的口号一度在全国盛行,吸引了无数的大师前来投奔到北大学府中来。
文学大家、思想大家总会出现许多性格孤僻的人,而在北大这片大师聚集的地方,最为狂妄的可能就要数辜鸿铭和刘文典了。
辜鸿铭是何等人也,精通多国语言,翻译过数不胜数的文献,向外国输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每次与外国人的思想抗争中,都可以在前线看见他的身影,他是北大里有资格狂妄的人。
而再往下看,就要数刘文典了,那么刘文典又是何方神圣呢?
刘文典生在安徽,从小就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也因为他思想开放、积极向上的性格,他成功的与陈独秀、刘师培建立了师徒的关系。
在很多时候,刘文典就是个闷不做声的人,他喜欢研究古代历史,更喜欢研究古代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有时他进入状态后甚至一天一夜都不吃不喝。
他对待学习的时候也是一丝不苟,时常捧着书本研究到后半夜,朋友经常劝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清政府倒台的前几年,受思想浪潮的影响,他也前往日本进行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兴趣相同的人,他们都在为中国的未来出谋划策,思考着他们能为中国的做些什么。
在日本受启发的刘文典在辛亥革命之后加入了中华革命军,成为了孙中山的秘书,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想,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道路。“研究文学,传播思想。”
从政不是自己的愿望,自己更希望能将中国的优秀思想传承下来,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了有志青年,机会很快就来了。
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此刻的北大正是缺少有为教师的时候,蔡元培亲自再将陈独秀请来作为北大文学科长的同时,也向刘文典发出了教学邀请。
在蔡元培的教学理念里,不论学历、不论资质,只要你有能力,有真材实料,就可以来北大任职。
刘文典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但彼时的守旧派辜鸿铭显然对于这些新来的教授有些鄙夷,认为他们不过是些滥竽充数之辈。
一次,他遇到了正要前往课堂教课的刘文典,便喊住了他:“叔雅(刘文典的字)今天要教的是什么课啊?”
刘文典对于辜鸿铭十分的敬佩,便微微鞠躬的答道:“鄙人教的是汉魏文学。”
“这段历史可是相当难啊,我都没什么把握,你竟然敢教,哼”留下飘飘然的一句话后,辜鸿铭便离开了。
但事实证明,辜鸿铭是错的,刘文典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骨髓。”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刘文典虽在文学大家和学生面前都保持着理学大家的仪容,却偏偏对同事沈从文有着过激的偏执。
他认为以沈从文这种德行的人,是不配待在学校当教授的,甚至认为他不配作为一个学者。他辱骂贬低沈从文这件事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直到蔡元培劝阻之后,才有所停息。
除此之外,刘文典也曾在公众面前与蒋介石唱反调,从而被关进了大牢之中;在抗日期间,他大声呼吁学生,拒绝投降,宁死不屈。
刘文典就像我们所了解的爱国人士一般,虽然他个人有一定瑕疵,但对待学生、对待师长、对待国家,他都无愧于国学大家的称号。
狂妄之下又一片赤诚之心,这就是刘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