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五代机歼-20、歼-35A和苏-57同台竞技,歼-20的拿手绝活竟然输了,美军高层主动上门,希望中方能给句准话。

说到苏-57,它的首次飞行表演引发了广泛讨论。国内网友纷纷开始比较这几款顶级战机的短距起飞能力,尤其是苏-57只用9秒多就完成滑行起飞动作,令人咂舌。

事实上,经过仔细计算,苏-57从滑行到升空并完全收起起落架仅用了9.23秒,而作为对比,歼-20则用了13.01秒。然而,单凭这一数据就对两款机型下定论似乎并不公平。

要理解这些战斗机的短距起飞能力,我们首先要看看它们的气动布局。传统的飞机设计需要依赖水平尾翼来产生向下的力矩,从而抬起飞机的机头,但这会损失部分升力,增加起飞所需的跑道长度。

而中国的歼-20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即将水平尾翼设计在前部,这种设计被称为“抬式布局”。

这种设计在飞行员抬头时,通过舵面的偏转产生向上的力矩,不仅没有减少升力,反而增加了飞机的升力,从而提升了短距起飞能力。

有趣的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便进行了“701工程”研究,尝试将抬式布局应用于运输机,以缩短起飞距离,只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项研究为以后歼-10和歼-20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短距起飞不仅与飞机的气动布局有关,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海拔高度、载重、跑道条件、风速风向以及飞行员的驾驶习惯等。

比如,在高原机场起飞的飞机肯定需要更长的距离,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这直接影响发动机效率。

这次苏-57在珠海航展亮相,选用了轻载模式,携带少量燃油以展示其最佳性能。这样的轻载情况下,起飞距离当然更短。

而相较之下,歼-20的视频来源不详,其拍摄地点和时机并没有透露,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当时的载重情况。

有意思的是,曾经有报道提到,一架双座型的歼-10S战斗机在某次航展上仅用13秒就顺利起飞。

这是否说明歼-10的短距起飞能力比歼-20更强呢?

可能没那么简单。航展中的起飞表现通常没有实战意义,真正战斗状态下的起飞距离才是参考指标。

风速和风向同等重要。例如,为了提升舰载机的升力系数并缩短起飞距离,航母通常在舰载机起飞时会迎着风航行。

苏-57和歼-20在表演期间的气象条件也会对各自的升力系数产生不同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说说那个“大神”级别的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他是俄罗斯一位传奇的试飞员,驾驶风格泼辣,以各种高难度机动闻名。

他能用9秒多让苏-57升空,而其他飞行员可能需要13秒。在珠海航展上,他完整展现了苏-57的潜在能力。

在一些人看来像“拍扁了的苏-27”,但是这却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升力特性。

与F-22优化隐身设计、F-35优化低速操控性能不同,苏-57的设计则更平衡,兼顾亚音速和超音速机动。

它采用了创新的蝶形翼,解决了苏-27滚转能力差的问题,并大幅提高了跨音速升力中心变化,提升了滚转性能。

此外,苏-57也是一种近似三翼面的气动布局。它具有一个可动边条翼,类似于鸭翼,可以通过偏转增加低速升力系数。这种设计使得苏-57在起飞时拥有极高的升力。

不过,歼-20在气动布局上也有独特的减阻优势,尤其在超音速状态下才能完全展现出来。目前的歼-20尚未装备矢量推力技术,而苏-57的矢量推力已成标配,这无疑进一步缩短了其起飞距离。

未来,一旦歼-20全面换装涡扇-15发动机,其短距起飞能力或许不逊色于苏-57。短距起飞能力虽然非常关键,但对于大国空军来说,并不是唯一考量的指标。美国选择F-35A而非F-35B也印证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珠海航展不仅是解放军展示先进装备的窗口,更成为一个释放战略信号的平台,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就在这次展会之际,美国也开始走向前台,希望与中国建立“直接热线”,以避免误判和冲突升级。

这种呼声反映了美国意识到中国现代化军事力量崛起的现实。

美印太司令部希望通过沟通渠道,在敏感地区防止军事误判这背后其实意味着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博弈正在进入新的平衡阶段。

美国军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候补提议与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

这场军事装备的较量和随之而来的美方表态,正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展望未来,中美关系有望在实力平衡中更加稳定美国也将学会倾听他国意见,尊重他国主权。

这一趋势不仅显示了解放军在捍卫国家安全上的决心,也预示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展示的军事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自信,不仅传达出中国保护自身安全的坚定意志,也揭示了中国愿意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决心。

中美如何在发展和稳定之间保持平衡,在实力增长与对话共进中找到共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解放军坚定的现代化步伐不仅仅只是增强军事能力,更是展示了中国乐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