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些影视剧,明明剧本扎实、导演功力深厚,甚至演员阵容也不乏亮眼之处,却总有那么一个“插曲”让人难以忽视。
《故乡的泥土》本是观众期待已久的佳作,带着温情与乡愁,讲述一个关于回归与牵绊的故事。
不知为何,一个角色的出现却仿佛成了瑕疵,甚至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吐槽。
不少人质疑,这位演员的演技和气质与整部剧格格不入,到底是谁给了她这个机会?
幕后的纠葛
谁都没想到,一部本该反映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正剧,竟然在开播之初就陷入了"关系户"的漩涡。
剧中饰演村支书儿子高石条的演员林傲霏,竟然是女主角闫学晶的亲儿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观众的质疑声顿时铺天盖地而来。
"这算是明目张胆的搞裙带关系吗?""演技这么差还能当主演,不是仗着妈的名气我才不信呢。"
面对如潮的批评声,剧组一时间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身为主创之一的编剧田运章,似乎也没能幸免于难。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田运章老师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无极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但他的编剧手法却相当老套,情节离奇,尤其是对矛盾冲突的处理,简直是狗血得不忍直视。
人物单薄 冲突密集
说起这部剧的槽点,可真是数不胜数。
剧中村支书的儿子高石条在结婚当天,新娘竟然被男主角兄弟抢走了。
为了表达对包产到户政策的不满,一群村民不顾新郎的面子,当场就抢起了村公章……
如此密集的矛盾,如此荒诞的情节,实在是让人难以苟同。
更让人无语的是,剧中不分主次的角色们性格单薄,缺乏真实感。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他们竟然表现得跟个木头似的,一句台词都没有,只会面部僵硬地对着镜头发呆。
编剧是怎么塑造出这些如同纸片人一般的角色的?我们不得而知。
而被寄予厚望的女主角闫学晶,虽然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但在剧中也难见亮点。
一味地皱眉、瞪眼,情绪表达过于夸张,完全没有一个农村妇女应有的质朴。
相比之下,她儿子林傲霏的表演就显得更加生涩、僵硬,母子二人同台飙戏,反差实在是太过明显。
缺乏铺垫 节奏混乱
众所周知,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需要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和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
可《故乡的泥土》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为了制造冲突,剧情发展太过仓促,很多事件来得莫名其妙,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男女主角就已经私奔了。
编剧似乎只顾着让角色们"打打闹闹",却忽视了最关键的情感积累。
夫妻俩没说几句话就吵起来了,情侣之间也是一言不合就要分手,这种情节套路实在是太过土了。
此外,剧中还出现了不少明显的逻辑硬伤。
比如男女主角为了自由恋爱而私奔,可第二集里他们俩竟又若无其事地回村参加婚礼,前后矛盾,让人难以理解。
剧情在推进过程中节奏把握失当,观众还没被前面的高潮吸引住,又被一连串平淡的戏拖得昏昏欲睡。
怀旧元素 别有风味
在一片酸臭的槽点中,《故乡的泥土》好歹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剧中对80年代农村生活的还原,无疑勾起了许多观众的乡愁。
泥土飞扬的田间地头,简陋破旧的农舍,还有随处可见的大字报,都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饱经沧桑的年代。
服化道等幕后工作做得非常用心,这一点值得肯定。
再加上剧中适时穿插的民谣小曲儿,更是让人听出了几分"老炮儿"的劲头。
可惜编剧没能将这些元素很好地融入故事中,反倒显得有些生硬牵强。
怀旧是一回事,生搬硬套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温不火的广场舞也频频出镜,颇有几分土味儿。
但说实话,看多了那千篇一律的花枝招展,谁还稀罕这点儿所谓的"接地气"呢?
重拾初心 砥砺前行
总的来说,《故乡的泥土》虽然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却在创作手法上显得过于粗糙。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剧就一无是处了。
在那些鲜活质朴的农村群像中,我们依稀可见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身影,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恰恰是这部剧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可惜的是,剧组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反而将过多的笔墨浪费在了狗血情节的堆砌上。
如果能摒弃陈词滥调,回归到人物的内心,去刻画那些普普通通却又真实动人的情感,或许这部剧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吧。
纵观整部剧,我们不难发现,《故乡的泥土》其实反映了当下影视创作的一些通病:过于依赖明星效应、创作手法生涩老套、过度追求热点和噱头……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只怕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生态。
结语:
作为观众,我们既要用宽容的心态去欣赏每一部作品的优点,也要敢于指出他们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影视事业健康发展,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闫学晶、林傲霏》——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