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1月3日,星期日。法师与大众们在重庆佛学院1—10教室开展第27次阅藏,我也有幸能与法师及同修们一起参加。阅藏过程当中,由法师带领我们诵读经典,并且答疑解惑!今天诵读《中阿含经》长寿王品《长寿王本起经》第一。深感:《长寿王本起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思想和智慧。

宽恕他人即是善待自己

——妙我居士

经中叙述了佛陀见到拘舍弥比丘们发生争斗之事,进而教诫他们要践行忍辱之行。佛陀指出唯有忍耐,方能使争斗止息、恢复平静。佛陀还讲述了长寿王与长生童子践行彻底忍辱之行的事迹。又提及佛陀来到护寺林,转而前往般那蔓阇寺林中,为阿那律等三位尊者讲解疑患,乃至不观察色恶等十一患等内容。

此经概述基于《中阿含经》卷第十七中的 “长寿王品长寿王本起经第一”。该经内容展现了长寿王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国王转变为学者的过程,后面的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且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经记叙: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长寿王的国王,他待民如子、奉行仁治,在他的治理下,整个国家物阜民丰,人民安居乐业。但也因为如此,引来了邻国国王贪王(即加赦国王梵摩达哆)的觊觎之心,开始侵略这个国家。长寿王一向爱好和平、厌恶战争,在得知贪王前来侵略的消息后,他不想因为战争而伤害无辜的老百姓,决定舍弃王位,以此换来和平,而自己则与名叫长生的儿子归隐山林。

然而,贪王在兵不血刃地侵占了长寿王的国土后,却并不放心,他怕长寿王那一天想不通再来抢夺王位,于是对外发起重金悬赏,悬赏的目标就是长寿王父子。在逃亡的路上,长寿王得到了义士梵志的帮助,为了报答梵志,他主动暴露自身,让梵志获得了高额赏金,而自己则被贪王所捕。贪王性情残暴,竟然在大街上公然对长寿王斩杀为七段。

在被执行刑前,长寿王看到了人群中化妆为樵夫的儿子长生,以及儿子双眼中掩饰不住的仇恨与怒火。长寿王担心儿子冲动,便大声“忏悔”说:“希望我的儿子以后能以仁为诫,以德报怨,永远都不要为我报仇。”

但是,长生尽管听到了父亲临终的告诫,可面对父亲惨死、国家灭亡的家恨国仇,他根本按捺不住内心的复仇之心。之后不久,长生就利用在一位大臣家当杂役的机会,依靠自己高强的武功,设法获得了贪王的器重与赏识,成功地被贪王任命为贴身护卫。

某次,贪王外出打猎,长生贴身跟随。途中,长生用计让贪王摆脱了其他侍卫,深入山林之中。不一会儿,贪王就玩累了,为了方便躺下来休息,他将随身的佩剑交给他最信任的长生保管,自己靠着一棵大树开始睡觉了。

就在贪王呼呼大睡的时候,长生拔剑想要杀贪王复仇,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想起了父亲以往的教导以及临终前的告诫,“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结,但当行慈”。

又犹豫起来。贪王睡了一会,突然从噩梦中惊醒,出了一身冷汗的他对长生说:“我梦见长寿王的儿子拔剑要杀我,我该怎么办?”长生吃惊之余,连忙劝慰他说:“大王无须担心,有我守护,您非常的安全。”

等到贪王继续睡着后。长生又开始在杀与不杀之间犹豫,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遵循父王的教导和告诫,宽恕贪王。不仅如此,在贪王醒来后,他还主动表明真实身份,并对贪王说:“你赶紧杀了我以绝后患吧,免得我那天又兴起了复仇的念头,违背了父王的教导。”

贪王无比震惊的同时,又深深地被长寿王父子的宽恕之心所感化,于是幡然顿悟,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无比的羞愧,还将国土归还给长生,两国自此结为兄弟之邦,世代和平。而且,贪王本人也开始向长寿王学习,爱民如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残暴和穷兵黩武了。

故事中的长寿王和长生童子以忍辱和慈悲化解仇恨,体现了佛教中“忍辱波罗蜜”的修行境界。他们的行为不仅展现了高尚的品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冲突和困境的智慧方法。

格局越大、层次越高的人,往往具有一个特征,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个特征就是懂得宽恕他人。正如佛家所言:“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 真正格局宏大、层次高深之人,必定拥有博大胸怀,深知宽恕他人即是善待自己。虽然我们或许难以做到如长寿王父子那般以德报怨,这里也并非劝你一味大度,然而,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尽量对他人多一些包容。若无法宽恕他人的重大错误与缺点,那至少对于小缺点、小错误,不要过分计较、吹毛求疵。做到这一点,益处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文中详尽叙述了长寿王(释迦牟尼佛前世之一)的诸多善行及其所获福报,还有他如何通过修行达至解脱之境。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善恶之举会直接影响其未来与命运,善行能带来福报,恶行则会引发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观念,既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也是对社会道德的维护。

这部经典使我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实例。一个心怀善意、乐于助人之人,往往会收获他人的尊重与帮助;而作恶多端者,最终也会自食其果。《长寿王本起经》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提醒我们要时刻审视自身行为,多行善事,积累福报。

此外,这部经典还让我对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慈悲是对众生的关爱与同情,智慧则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与人生,找到脱离苦难的途径。唯有具备慈悲之心,才能真正理解他人之痛苦,进而运用智慧去帮助他们;而智慧又能使我们的慈悲更加理性、有效,避免盲目与过度的情感投入。

长寿王在修行进程中,不仅专注于自身的解脱,还时刻心系众生疾苦,凭借智慧与慈悲助力他们脱离苦难。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佛教不只是一种个人修行的宗教,更是一种关注社会、关爱众生的宗教。

总的来说,阅读《长寿王本起经》第一品,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佛教的因果报应、修行方法、慈悲与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生和宇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以长寿王父子为楷模,在面对他人的错误与伤害时,学会宽容与忍耐,用慈悲之心化解矛盾。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入研读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以更为理性和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扫描关注华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