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5日,人民大会堂内庄严肃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在此举行。
这场追悼会是由朱德亲自主持,宋庆龄致以悼词,这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也降半旗致哀。
而这场追悼会,便是为何香凝女士举办的,当周总理在得知何香凝的临终遗愿后,竟破例答应了她的请求。
那么,何香凝的去世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周总理又究竟答应了她的什么临终请求呢?
从富家女到女革命家
她曾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是共产党的朋友,她曾被毛主席赞誉为“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她就是何香凝。
“缠足”是对女性精神与身体的双重伤害,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双脚就会被裹成“三寸金莲”的模样。
旧社会出身的何香凝,却敢于同封建陋习作斗争,将被强加在脚上的“枷锁”扔掉,保持了“天足”。
何香凝的这双“大脚”却愁怀了家人,这双“大脚”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兀,担心她会因此找不到婆家。
巧合的是,何家听闻廖仲恺要找一个“天足”媳妇,何香凝的父亲连忙托媒说合,两人就这样促成了段“天足缘”。
而后,何香凝舍弃了优渥的生活,随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孙中山、秋瑾等人,两人开始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当然了,革命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何香凝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我悲观得几乎要自杀!”
不过何香凝转念一想,自杀就代表着向敌人示弱,是弱者行为,为什么要自杀?不能自杀!
在整理好思绪后,何香凝继续投身于革命之中,她始终走在革命的前沿,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甚至不惜私人出钱来进行革命活动。
何香凝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辗转各地,积极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孙中山传递消息。
1925年,何香凝前往看望病重的孙中山,他紧紧地握着何香凝的手说道:“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
何香凝也不禁红了眼,表示:
“此后我誓必拥护先生的一切主张、改组国民党的苦心,至于孙夫人我也必将尽全力守护。”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将矛头全部对准了丈夫廖仲恺,最终廖仲恺不幸遇难。
而后,在国民党二大上,何香凝号召国民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实现革命的胜利。
却不料,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集团却背道而驰,肆意破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拒绝与共产党合作,挑起了多起事端,逮捕了许多共产党人士。
何香凝得知后怒火中烧,冲破重重阻挠来到蒋介石面前将其一顿痛骂:
“总理死后,尸骨未寒,你竟违背孙先生的主张,以德报怨,致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如何对得起孙先生?”
这一番言辞犀利的训斥,让蒋介石无言以对,最终只能悻悻离去。也正是蒋介石等人的所作所为,让何香凝更加看清了他们虚伪面目之下的肮脏本质。
1928年,蒋介石将何香凝请到了南京,实际上,何香凝有预感蒋介石会走上背叛革命的道路,但她还想要再劝解一番。
在与蒋介石讲到激动之时,何香凝怒而拍桌,忍不住高声训斥,蒋介石被训斥的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最后只好悻然离去。
看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被那些自诩革命“忠实信徒”的人弄得面目全非,何香凝心如刀绞,到底如何才能救国?
她满怀悲愤,去往巴黎,以绘画自遣,那一张张,一幅幅尽是她对革命坚贞不屈的映照。
用巾帼英气书写战斗篇章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当即决定回国与人民共赴国难,回国后的她,看到的是日寇的大肆入侵,街道的满目疮痍,百姓的无助挣扎。
何香凝的心被深深刺痛,她无法再置身事外,刚一回国,便迅速向各界发出“救国”号召。
邀请慈善团体人员、医生、共商界知名人士等投身于救国之路,并率领救护队前往抗日前线投身工作,鼓舞士气。
当得知国民政府竟对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置之不理时,何香凝毅然前往南京,欲直面蒋介石讨个说法。
迎接她的却是蒋介石的回避与敷衍,餐桌上佳肴满桌,而他只是不停地为她夹菜。
对她的质问则左顾而言他,企图以沉默和拖延应对,何香凝一气之下,愤然摔筷离去。
1935年,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使得河北全省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悉数落入敌手,华北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何香凝仿效古人诸葛亮之计,向蒋介石寄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而这份“礼物”是一条裙子,其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在讽刺蒋介石的卖国行径及其不抵抗政策。
她赞同共产党“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主张,从最初的“反蒋抗日”转变到了“逼蒋抗日”。
其实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何香凝本来打算前去劝蒋介石促成和平解决,但由于心脏病突发,身体太过虚弱,于是便未能前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香凝不顾病体虚弱,又投身于妇女运动之中,在她看来,男女平等,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共赴国难。
妇女们也要同男子们一样团结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了民族解放奋斗到底。
何香凝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大致分为:总务、救护、慰劳、征募等四组,要将“潜力”逼出来,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就比如,妇女们在后方为前线的战士们赶制御寒的衣物;在刊物上发表抗日宣传文章;募集捐款救济伤残战士和家属等。
那时,曾有人说,女人不应该在外抛头露面,女人的天职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应该回到家庭之中,回到厨房去。
对此,何香凝表示在国家危难时刻,每个人都应该动员起来,战场上不分男女,如果国家亡了,那么哪来的家?回到哪个家?
在抗战期间,何香凝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敌工作,不管是夫人、小姐还是工厂里的女工,都要共同抗战、发挥力量。
除此之外,何香凝还画得一手好画,这些画卖掉得到的钱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外,基本都留着用来抗敌救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百姓由于战乱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何香凝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何香凝同李济深等民主党派人士发表声明,站在共产党这边,势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周总理破例满足了她的临终遗愿
周总理曾说:“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的确,周总理曾在黄埔军校期间就有了交往,那时,廖仲恺便对年轻有为的周恩来抱有极高的赏识与期许。
周总理对待二人的孩子也是爱护有佳,甚至于廖梦醒(廖仲恺的女儿)的女儿囡囡还是周总理疼爱的干女儿,两家结下了不小的缘分。
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结婚25周年之际,何香凝专门为两人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送给他们做周年礼物。
周总理一直以来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不会在别人的画上题字,即便是最亲近的人都不行,不过却有一次例外。
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英勇出征,何香凝心潮澎湃,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这张画上的题字,便是周总理题写的:
“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1958年,在何香凝生日那天,周总理夫妇、陈毅等人一一前往祝寿,热闹非凡。
寿庆上,邓颖超从桌上拿了些糖果放在了口袋里,周总理见状,不禁心生好奇,邓颖超温柔一笑:“这是给孩子们的。”
(“孩子们”指的就是周总理夫妇收养的烈士遗孤)
言罢,周总理顺手拿起了桌子上的一个小糕点细细品尝,发觉味道还不错,正欲伸手拿第二块,却被邓颖超制止了:
“留一些给孩子们吃。”
这一幕,被一旁的何香凝尽收眼底,何香凝眼底满是笑意,随即吩咐服务员再打包一些给邓颖超带走。
自1968年刚过了90大寿开始,何香凝便愈发觉得力不从心,人一上了年纪,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状况,就连精力也是大不如前。
而后由于一次意外,何香凝不慎跌倒,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得好好休养一番,更何况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呢。
1971年,何香凝病情恶化,连说话都变得异常艰难。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赶往医院探望。
在病榻前,何香凝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用尽力气,表达了她的临终遗愿:希望遗体得以保留,与已故的丈夫廖仲恺合葬。
何香凝的这一遗愿让在场的所以人都大吃一惊,毕竟毛主席一直提倡的是“火葬”,周总理等领导人也是第一批倡导者,很显然这与毛主席的倡导相悖。
不过周总理却没有犹豫,重重地点了点头,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何香凝的请求,周总理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道:
“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在周总理看来,何香凝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功勋卓著,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的遗愿,理应得到尊重与满足。
1972年9月5日,人民大会堂内庄严肃穆,何香凝的追悼会在此隆重举行,由朱德元帅亲自主持,宋庆龄女士致悼词,邓颖超亲自护送灵柩。
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缓缓降下半旗,以表达对这位革命老前辈的深切哀悼。
党中央尊重了何香凝的遗愿,将她与廖仲恺合葬在一起,让这对革命伴侣得以“生同衾,死同穴”,实现了他们永恒的约定。
结语
在国家危难之际,何香凝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她不畏强敌,不惧艰难,亲自率领救护队前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抗日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何香凝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她的一生是对国家、民族深沉热爱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周恩来与何香凝的深情厚谊.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何香凝:用巾帼英气谱写战斗诗篇. 党史纵览
生则同衾 死则同穴何香凝逝后与廖仲恺合葬于中山陵.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