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先后公布各级非遗传承人534名,其中,市级及以上传承人123名,省级38名,国家级6名。潘峰介绍,为了培养非遗青少年传承人,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全市100余所学校的上万名学生每年以不同形式学习非遗技艺。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非遗传承人要主动作为,着力挖掘、培养优秀人才;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系统性培育青年人才。”鲁汉认为,“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他建议相关部门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规划,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非遗传承人常驻校园。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支持学校走进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胶州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位列其中。在协商活动现场,胶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三铺龙拳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正海带领他的学生表演了三铺龙拳。“看到校园里孩子们练武的身影,我非常自豪。借着本次协商活动,我要向青岛市各位非遗传承人发出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用不同的形式走进校园。让我们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胶州市武术协会会长、三铺龙拳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正海带领弟子在现场表演三铺龙拳。

当前,全国正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专业课程,系统培养青年人才。赵洪娟认为,青岛的职业院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助力非遗传承。“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随后,全国多所高校设立非遗学院和研究中心、开设非遗保护专业课程。”赵洪娟建议驻青高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并积极与非遗传承人、机构合作,在外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增加非遗课程,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育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成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以理论研究、技艺传授、实践育人为切入点,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非遗保护传承,为非遗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将非遗保护传承人才纳入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认可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热情。”高大明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不少省市已经为非遗传承人开通了职称申报渠道。他建议青岛出台相应的评定标准,让非遗传承人有机会获得相应的职称。

“大家的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对我们提升工作质量具有指导意义。”潘峰表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结合这些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非遗人才培养的激励和选拔机制,从挖掘保护、培育提升、市场竞争、扩大影响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推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