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中华文化根脉

作者:郭齐勇

ISBN:978-7-300-32322-0

定价:99.00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及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等。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涉及的主题,包括五经、礼乐、四书、诸子、儒道、佛禅、天人、劝学、制度、王道、问题等,进行了学理上的阐释,并从当代人的视角讲述了其与现实生活的深入融合作者指出,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目录

五经:凝结中华人文精神

礼乐:安顿人的心灵

四书:熔铸中国人的共同意识

诸子:整合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

儒道: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佛禅:彰显个体内在的价值

天人:走出现代科技的困境

劝学: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建构的能力

制度:促成社会的和谐

王道:坚持“民为邦本”和“天下为公”

问题:探讨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

附:我的学思历程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间,重点还是做人做事之道”

文|郭齐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文化的传承来看,民间生活的多样化促进了各地书院的勃兴。这些书院继承传统书院而新创,一般是政、商、学界和合而成,对今天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个人管见所及,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三智书院、四海孔子书院,山东尼山圣源书院、曲阜洙泗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汨罗屈子书院,贵阳孔学堂,湖北经心书院、武汉问津书院,郑州本源社区书院,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等,都非常活跃,接地气、聚人气,获得了成功的经验,让老百姓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在民间推动了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还要面向未来。时代背景在变化,文化也要变化。不管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的现实关怀还在于人。中国文化其实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它讲的是平实的做人做事之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其实还是讲做人做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的人的精神人格、精神面貌、安身立命提供了一些思想背景、根源性的东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的过程中,我们既反对复古主义,又反对崇洋媚外。

时代变了,我们的精神追求也在变化。但是,变中还有不变的东西,我们曾经宣扬过很多道理,但做人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做人要有底线,我们至少要遵守底线伦理,要具有基本的健全人格,以及对理想和境界的追求。健全人格的过程,可以从传统的文化资源如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中找到一些精神根据。中华传统文化处于现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求富求强的大背景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人要与时俱进,要有真、善、美的追求和健全的人格。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提出以人格建国、立国立人,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关键就是做人做事之道。

中国文化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信仰系统是合在一起的,也是可以分开讲的。在知识系统上要有建构,要打基础。所以,中西马的基础知识都要有,然后再分别看知识系统中蕴含着哪些价值系统,在价值系统中哪些属于信仰系统,要一层一层地了解。学者要走出书斋,深入人民大众,要了解人民大众在想什么。

人民大众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怎么生活,如衣食住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民大众也有精神需求,这个精神需求不是一些假大空的话,而是中国的、西方的、马克思的对自身做人做事有益的格言、有益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哪里?我认为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这也是前面我说到的它和西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共通性的一面。因此,既要懂得理论,又要能够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宣讲出来,这需要一点本领,还要有一个实践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两创”本身并不是目的,仍是过程,活生生的人的培育与成长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现代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是目的”,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一切为了人民的自由与创造。我们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结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国文化予以重建。当然,对人民大众有一个提升、教化的过程,但更多的是人民大众的自我教育。现代书院就是人民自我教育的很好的形式,它是提高人们的科学、人文与道德素养,引导人们安身立命,实现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学校。中国文化提供的价值导向,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可以为各文明提供参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