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引言
尽管内部有着这样那样的麻烦,但后唐终究是超级大国,只要李嗣源能够沉住气,大局面还是向好的。
眼看前同事春风得意马蹄疾,坐拥蜀地、早就心存“大丈夫当如是”的孟知祥再也按捺不住想进步的心思。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历史故事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八月。
1.孟知祥厉兵秣马
(1)郭崇韬栽树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孙子兵法
作为政治家,郭崇韬的了不起,体现在庙算之上——平蜀成功,他第一时间在军事上进行了规划,将之作为彻底消化、吸纳这块新的之疆域的压舱石,具体表现为:
以蜀骑兵分左、右骁卫等六营,凡三千人;步兵分左、右宁远等二十营,凡二万四千人。
对比认为蜀地不足为惧、不惜搅乱局面以稳固权力的李存勖,身为权臣的郭崇韬可太有远见了!
嗯,长远看来,郭崇韬也可以说是后蜀的国父啊!
——路易十六在快乐台上实名点赞。
(2)孟知祥乘凉
有了国父的打底,以及后唐因自乱阵脚而无暇他顾,同为成熟政治家的孟知祥,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初步整合西川。
如果蜀地只是后唐的边疆,那么其军事任务的核心任务便是防御外敌,郭崇韬的部署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如果孟知祥志存高远,将后唐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假想敌,那么无论怎么增加兵力都不算小题大做。
庚寅(初六),孟知祥增设:
左、右冲山等六营,凡六千人,营于【罗城】(A)内外;又置义宁等二十营,凡万六千人,分戍管内州县就食……
你瞧,孟知祥的身段远比李存勖柔软得多——不会为了面子而拒绝安排士卒就食于驻地。要是当初李存勖能听劝,带着人马就食大梁,兴教门之变没准就胎死腹中了——毕竟“吃饱事大,造反事小”,大环境不好,士卒们与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还不如先填饱肚子来得实惠。
除了解决吃饭问题,把士卒掺到地方,还更有利于孟知祥对西川的掌控。当然,也么干也不是全无害处——以五代士卒的尿性,常驻一地,多半会演化成天王老子也管不了的“魏博牙兵”。为此,孟知祥也部署的预案,于大本营成都设置了“左、右牢城四营,凡四千人”。
搞掂内部,到了九月,孟知祥又于壬戌(初八)设置
左、右飞棹兵六营,凡六千人,分戍滨江诸州,习水战以备夔、峡。
现在,诸君就能理解当初李嗣源咬牙将夔、忠、万三州分配给高季兴的考量了吧。
- 三州天高皇帝远,后唐对其控制力有限;
- 即便不能直接掌控,也绝不能增强蜀地的实力;
- 荆南弱小无比,就算多了三州,依旧不足以威胁到后唐。
综合评估下来,李嗣源最终采取“离岸平衡手”,以三州为筹码,换取高季兴对后唐西疆的守护。
至于投资收益率?那就见仁见智了!
感叹
想让别人听见你的声音、尊重你的意见,那就得有武力为你背书——所谓“射程即真理,口径即正义”是也。
而孟知祥彼时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射程与口径做文章!一定程度上,孟知祥就是李嗣源的镜像——从来都是只布局不官宣!无脑莽之类的事情,基本与其绝缘!
2.财富!财富!
李嗣源为什么死盯着蜀地?孟知祥凭什么拥兵自立?
因为财富——蜀地天量的财富!战争是烧钱游戏,李嗣源进要统一天下、退要稳定后唐,没有钱,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外来户孟知祥下限是收买人心、上限则拥兵据蜀,不烧钱,人家怎么肯把脑袋别到腰带上跟你一起冒险?
而蜀地,因为远离战乱,是当时产能最大、稳定度最高的制造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能用来保家园、争天下的天量财富。
那,蜀地到底有多富庶呢?咱们只看一个数据,即当初李继岌平蜀后,从蜀地搜刮到的财富,史载:
魏王继岌、郭崇韬率蜀中富民输犒赏钱五百万缗,听以金银缯帛充,昼夜督责,有自杀者,给军之馀,犹二百万缗。
都不需要动用官方府库,光是从民间,就能压榨出这么多财富!
(1)李存勖:天才的将军、愚蠢的皇帝
刮地皮刮到蜀人不得不自杀,足见后唐在蜀地的不做人到了什么程度!
李存勖的国家治理水平,一句话就能概括:民生凋敝时,他能不顾冻饿而死的百姓、士卒,自己带着后宫出城巡游;百姓富足时,他又会大肆搜刮,甚至不惜逼死子民。这么胡搞,就算拥有天下莫敌的武力值,也阻止不了皇帝消消乐的启动;唯一能够争取的,无非是今天出现,还是明天发生而已;无非是李嗣源上位,还是孟知祥夺权罢了。
(2)征税!征税!
有李存勖榜样在前,李嗣源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辙。但,蜀地富庶如此,不从那里薅鹅毛可对不起自己屁股底下的铁王座。
请诸君回想一下,当初李嗣源给任圜的职务是什么?对,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仍判三司。
- “中书侍郎”代表进入国家决策中心;
- “同平章事”意味享受宰相待遇;
- “判三司”指的是以帝国最高财政长官身份主持财税工作——用以接替当初孔谦租庸使的职责。
有拿得动枪杆子、握得住笔杆子的能吏坐镇,帝国的经济就有希望了——最起码,任圜本人是真正见识过蜀地的丰饶富庶,也经历过平蜀的腥风血雨,有能力在薅鹅毛时不让鹅叫唤。任圜经济学的重要一环,就是之前在蜀地搜刮财富中那高达二百万缗的期末余额。
为此,他派手下【盐铁判官】(B)、太仆卿赵季良为三川都制置转运使,前往蜀地征税!
摆在赵季良面前,有一条好消息和一条坏消息。
凭借任圜的交底,自己对蜀地的财税状况了如指掌,不存在战争迷雾的干扰,有极大概率避免刁民偷税漏税!
坏消息
出差的目的地是离心离德的蜀地,而其话事人是精明干练的孟知祥。
收不上来税赋,不过是自己能力有限、业绩感人,受到的处罚是有上限的;可要是真收上来税赋,在李嗣源、任圜给自己升职加薪之前,孟知祥就能鼓动蜀人给自己一个下限极低的体面!
面对属下的这种困扰,老辣狡猾的任圜拍胸脯保证:别担心,我已经搞掂一切,你只管去就好!
赵季良都要哭了:老大,我这次去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搜刮民脂民膏——蜀人要是仅仅妨碍我开展工作,我就得感谢他们祖宗十八代了;搞不好,他们还不得物理超度我呀?
这话要是在刚刚平蜀胜利之际说出,任圜能直接安排赵季良体验刑讯一条龙服务——那个时候从洛阳去成都,属于天朝上差关照地方百姓。蜀人心里再不爽,也得好好奉承一番。但经过郭崇韬被杀、康延孝兵变乃至孟知祥上任这一系列眼花缭乱、匪夷所思的变故之后,蜀地上下渐渐形成一个新的、模模糊糊的共识——所谓无敌的唐军其实败絮其外、败絮其中!
在这种状况下,后唐使者要是再敢伸手要钱,天晓得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检验一下唐军的成色?
任圜笑道:你担心的,我都已经帮你考虑好了!
虽说咱们的本意是去那里转运资源给朝廷输血,但为了不刺激他们,我帮你另外找了一个借口——前段时间,老板不是委任孟知祥为中书省侍中嘛。你这次去,就带着正式的官方委任状,宣布孟知祥的升迁。
伸手不打笑脸人!蜀地上下再有什么想法,也绝不会难为报喜鸟啊!只要过了这一关,之后的资源转运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开始赵季良还挺高兴,觉得老大确实认真为自己着想。但越听越不是味儿!合着在最要命的环节上,居然只有大饼而没有任何实质的支持,急得差点直接问候老板的家属。
只是,这一次任圜对赵季良“希望老大能给我一个明示”的请求不置一词,只是反复安慰他“去吧,没事,一切有我!”
官大一级压死人!赵继良万般无奈,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去了还有活着回来的可能;不去,违抗上命这一条,当场就能让自己在劫难逃。
(3)府库可贡,赋税不缴
甲辰(廿一日),赵季良一行抵达他忠诚的成都。
借口找得好,对于赵季良的到来,蜀地上下完全按照天国上差的礼数接待他。多少放下点心的赵季良硬着头皮跟孟知祥说出了自己来的真实目的。
正如任圜所料,孟知祥果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转头询问手下的意见。正如赵季良担心的一样,已经见识过后唐乱象的蜀地百官一致认为:之前,为了支援朝廷建设,我们不惜砸锅卖铁,如今真的是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再向朝廷供养,就是从我们身上剜肉了!
就在赵季良一面求神拜佛保佑自己,一面诅咒任圜不做人的时候,始终沉默不语的孟知祥缓缓开口了:
- 不瞒赵大使,地方的府库里,还是有一些我前任积累下来的物资。这些可以上贡,以解朝廷之急。
- 至于辖下各州各县的税赋,那是用来供养十万士卒以及本地百姓的保命钱,一旦上缴,必然乱象重生!真要是出了事情,我这个节度使失责是小;国家动乱是大!恕我不敢奉命!
闻言,原本已经在默默在断头台和绞刑架二选一的赵季良大喜过望,哪还敢挑三拣四,赶紧顺着孟知祥的口风大拍马屁:如此,既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又能保证蜀地的平安。还是孟大人老成谋国呀!
1)麻秆打狼两头怕
相对于赵季良的喜出望外;自觉“优势在我”的蜀地百官完全摸不到头脑,满脸都是”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表情包。能坚持等到兴奋的赵季良离开才向孟知祥发难,已经用上了他们的洪荒之力。
对此,孟知祥不慌不忙地反问:无论经济崩溃到什么程度,后唐的军事实力都远远高于咱们蜀地。这一点,诸位没有异议吧?
的确,七十天速通平蜀大业,之前所有人完全无法想象。 而把蜀人按在地上摩擦的康延孝搞兵变,却被任圜轻描淡写地化于无形,这更是超出所有人想象之上限。鉴于任圜所部平蜀大军已经完整地返回洛阳,真要是杀一个回马枪,谁敢拍胸脯保证能战而胜之?
看众人被自己问住了,孟知祥又泼下第二盆凉水:一说蜀地的优势,所有人都能理直气壮地给出两条——地利与富庶。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不足以确保胜利:
- 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与精锐部队,天然的地利其实用处不大!
- 富庶固然是咱们的取胜之匙;可不幸的,同样也是外敌诱导民意、发动战争的好借口。
众人相顾无言!一方面,正如孟知祥所言,尽管后唐今不如昔,可还是没人想再次面对那支曾给蜀地制造噩梦的虎狼之师;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上缴物资,可是妥妥的资敌行为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看到手下犹豫不决,孟知祥问道:请诸位想象一下,如果咱们拒不上缴任何物资,后唐经济能否渡过眼下这个难关?
百官都倾向于基本不太可能。
孟知祥给出了自己的推理:站在后唐将士的立场,不开战,大家伙儿都得饿死,一个都活不了!而开战,就算有人死,可只要胜利,蜀地就是我粮仓!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没有取胜的把握、无论开战能否平衡收支,李嗣源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发动战争!
百官不由自主地点头。
孟知祥狡黠地表示:这种情况下,咱们给李嗣源输血,但又不完全输——让后唐士卒饿不死又吃不饱,你觉得他们还会立即开战吗?
百官又不由自主地摇头。
孟知祥道:只要咱们争取来一段窗口期,凭借地利充分构建防御工事、从容部署兵力,那还不是“你要战,便来战!”
众皆拜服——还是领导玩得花啊!
感叹
没有准备好时,老谋深算的孟知祥宁可让渡到手的利益,以争取缓冲期,也绝不会顾头不顾腚地孤注一掷。
(4)后唐回血
截至年底,在孟知祥的配合下,赵季良陆续向朝廷输血“金帛十亿”。
按照孔颖达的说法,亿这个数词有两种解释:
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其小数以十为等……十万曰亿……其大数以万为等……万万为亿……
如果按小数考虑,换算过来就是金帛百万;要是按大数计算,翻译过来就是十亿。
前者数量虽大,但放到国家体量,就算不是九牛一毛,也是滴水之于涌泉!想要缓解后唐马上就要崩溃的经济,只能说聊胜于无;要是后者,又违背了孟知祥“吃不饱、饿不死”的大原则。
综合考虑任圜最初的期望值——收回大军暂存蜀地的二百万缗——我倾向于前者。
无论百万还是十亿,如果只供给李嗣源的嫡系部队,还是能起到极大作用的!
至此,李嗣源被迫暂时搁置了向蜀地用兵以劫富济贫的打算。
3.安重诲谋蜀
孟知祥躲在蜀地搞小动作,安重诲在洛阳也没闲着。
能得到老成如李嗣源的倚重,安重诲对时局的认识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在他看来,蜀地坐拥地利、民间富庶又有郭崇韬留下的精兵强将,实在是藩镇之乱优良的孵化器。如果再考虑孟知祥身上还有李存勖姻亲的buff加成,值此乱世,振臂一呼……远的不说,自己老板“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勃勃生机、万物竟发之场景,犹在眼前。
嗯……当初李存勖能放心将蜀地交给孟知祥,姻亲可能也是他考虑的因素……吧?
我只清楚,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就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存勖杀起来也没表现出太多的心理负担!君不见,就因为跟郭崇韬走得太近,李存乂便被悄悄杀掉了!
意识到朝廷又有图谋蜀地的企图,客省使李严的心思活泛起来。如今,他身上倒是还有一个泗州防御使的title,说出去固然高大上,但心里的苦,其实只有“宝宝自己知道”——彼时,泗州属于杨吴,所以李严这个防御使其实只是遥领,挂名而已,并没有相应的实权。
这对于平蜀一役立有殊功的李严而言,心理落差着实不小。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拿着李存勖时代的功劳去要求李嗣源发项目奖,李严自己也清楚注定不会有结果。但,如果能在李嗣源时代再现平蜀辉煌,这不就可以打晋升报告了嘛!于是主动表态,想赴蜀制衡孟知祥。
己酉(廿六日),任命李严为西川都监;同时,任命文思使太原人朱弘昭为东川副节度使,一同前往蜀地。
(1)朱弘昭
李严是个冒险家,他乐意投机,总还能从之前出使蜀地看出些端倪;但朱弘昭呢,他又是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发疯?
没办法,打工人没有左右自己命运的权力!作为一个得罪过安重诲的倒霉蛋,朱弘昭在接到任命的时候,也是懵的!但是,除了私底下问候安重诲的家属,他又能怎样呢?
而在安重诲看来,把这两个人鼓捣去蜀地,其实并不奢求能有多少功效;只要能给蜀地添乱,就值回票价了!^pr1xqc
甚至,在安重诲看来,哪怕啥都干不了,光是看着朱弘昭在蜀地担惊受怕,也是一种略显小变态的恶趣味!
尽管与李嗣源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但在如何实现既定目标上,孟知祥反倒与后唐明宗“英雄所见略同”——他也竭力克制住内心急迫的成功欲望,绝不轻易冒进,予对手任何可乘之机;宁可牺牲速度,也要保证更高的成功率。
现实同样用丰厚的收益,奖励了采取步步为营策略的孟知祥,降低了建立后蜀的难度。
想提高成功率?不妨牺牲速度、步步为营。
三.眉批
A.【罗城】
古代城市的外大城,用以防御。此处,多半指的是成都的外大城。
藩镇拥兵自重是残唐五代的附骨之蛆,每一个试图振作的君主,都会绞尽脑汁地予以制衡。在孟知祥看来,将兵力部署在成都附近,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无疑是最好的策略。
事实上,这也是彼时大多数君主的共识。只是,知易行难,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士卒,最终反倒成了老板的催命符——比如,从马直发动的兴教门之变,就送走了李存勖。
想要策略最终落地,只能等赵匡胤兄弟上线了!
B.【盐铁判官】
只看职务,任圜是中书侍郎,而赵季良为太仆卿,两人品级相仿、业务没有太多的交集。此此而论,任圜是没办法“遣”赵季良去蜀地出差的。
但,赵季良还有另外一个兼职——盐铁判官。在李嗣源上位后,取消租庸使,恢复三司使,帝国的首席财政官亦随之转移。而三司使下辖的三大板块便是:盐铁、户部、度支。从这个角度,盐铁判官赵季良就是判三司任圜的直属下级。
而在赵季良接到了出差任务后,朝廷还需要给他一个官方的身份,即:三川都制置转运使。
一般而言,凡是名称里有“使”的,比如:观察使、团练使等,都属于使职官。用现代的管理术语类比,大约等同于项目经理,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临时性岗位。
多数岗位都随着任务的完成而取消了;但还有一些岗位,由于用着太顺手,慢慢转变成了固定的职事官,比如强汉的刺史以及盛唐的节度使。
要是按照知名度给所有固化成职事官的使职官排序,以上两个是毫无争议的 top 5 选手。而枢密使,则同样有资格获得提名。
枢密使的巅峰大约出现在宋代,是帝国军事机构的最高长官,与负责行政的宰相共同组成国家最高决策层。只是,我猜大多数人没有留意的一件事儿——枢密使的源头是什么?
没用的冷知识
为了及时、准确且不泄露机密地传达皇帝命令,唐代宗设置内枢密使,太监董廷秀首开滥觞。
由于接近权力中枢兼且与闻机要,随着时间推移,枢密使的职责和地位逐渐增强。在郭崇韬出任枢密使后,正式跻身帝国核心岗位。
四. 参考资料: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欧阳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旧五代史】
- 胡三省【通鉴音注】
- 唯效是用 - 后唐明宗上线运营|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0661566716019240/?log_from=48d9d25de105b_1729581369258)
- 唯效是用 - 后唐明宗上线运营|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0661566716019240/?log_from=48d9d25de105b_1729581369258)
特别声明: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