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孔繁森……他们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自己深深植根于人民中间,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把政绩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向往中。
一、思想意识层面
1. 强化宗旨意识。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党员干部要通过参加党课、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将这种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从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
2. 培养同理心。主动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例如,经常到基层社区、农村进行调研走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和诉求,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二、实际行动层面
1. 精准发现问题。建立有效的群众反馈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开设网络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同时结合传统的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找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等。
2. 高效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效率。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要了解市场规律,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熟悉相关政策法规,能够精准地将政策落实到位。
3. 主动担当作为。在面对复杂问题和矛盾时,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不推诿责任。例如,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党员干部要主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政绩观层面
1. 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应只追求表面的数字和成绩,而要关注群众的实际感受。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看新建了多少高楼大厦,更要看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否得到改善,群众的出行是否更加便捷等。
2. 着眼长远发展。在做决策和规划时,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比如在发展产业时,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燕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