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一场特殊的任务引发了诸多思考。1938 年底,叶剑英接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任务,教国军打游击战。这一战术在红军时期曾是抵挡国民党围攻的利器,一直被视为不外传的机密。无论是在江西、长征途中,还是在陕北,国军始终未能摸透游击战的精髓。
为何此时要将这一战术传授给国军呢?尽管蒋介石同意与我军一同抗战,但他仍处处防备着共军,还多次在其他地方搞摩擦。面对这样的情况,将机密战术传授给国军确实让人费解。带着满心疑问,叶剑英找到了周总理求解。然而,听完周总理的解释后,叶剑英却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
1937 年 8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到南京商议共同抗日大局。叶剑英深知蒋介石的为人,担心国共第二次合作尚未谈拢,中央主要官员齐聚南京会遭扣押,这将对我军造成巨大打击。于是,他建议毛主席别去,由自己陪着周总理和朱德前往。中央同意了叶剑英的提议。三人到达南京后,感受到了国军的戒备与好奇。在国军看来,与红军斗了这么久却始终无法获胜,也抓不住红军领导,他们对红军的战术充满好奇。而且,有头脑的人都明白,抗战胜利后国共必有一战,此时更不应传授游击战术给国军。
所以,当叶剑英接到传授游击战术的任务时,立刻向周总理询问缘由。周总理解释说,传授游击战并非蒋介石的要求,而是中央提出的。由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接二连三失利,对整个战局影响巨大,广州、武汉、徐州等大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国军在正面战场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中共为了国家大局和民族利益,主动向蒋介石提议用游击战辅助国军正面战场。起初,国民党政府对中共的提议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朱毛红军的战术成不了大气候,赶走日本鬼子还得靠正规军。但当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而八路军在山东敌后、河北相继发展壮大时,蒋介石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1938 年武汉失守之前,周恩来与朱德再次找到蒋介石,说明传授游击战术的事宜,这次蒋介石同意了,并在湖南衡山举办游击干部培训班。叶剑英接受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培训班传授游击战术。然而,叶剑英心里很没底,毕竟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且,游击战术一没有官方教材,二没有实际案例,讲起来困难,理解起来更难。中共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战术,是通过多场战役积累的经验。正当叶剑英困惑时,毛主席发来电报,让他以大局为重,不必担心国军学会战术精髓,大胆地讲出来。
叶剑英放下担忧,将战术全面透彻地讲给国军听。但国军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尤其是看到战术中的政治内容占比很大时,许多国军干部认为共军肯定有所保留,因而都没有认真学习。国军的汤恩伯还在背地里说共军的不是,这引发了叶剑英与汤恩伯的口角。此后,所有国民党干部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看来他们再怎么学也学不会共军的游击战术。
这里我们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中国古代,赵括纸上谈兵,虽熟读兵书,却不能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兵败。国军学习游击战的情况与此类似,他们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理解游击战的精髓,也缺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的精神。同时,国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共军的偏见以及缺乏坚定的抗战信念等因素,也使得他们无法像共军那样将游击战发挥出巨大威力。
综上所述,国军不会打游击战,并非是战术本身难以掌握,而是国军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他们缺乏对游击战的正确认识和实践精神,内部不团结,对共军存有偏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们无法学会共军的游击战术,也无法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