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一直号称是世界大国,大在疆域范围,大在人口众多,但实际上直至清朝中期以前,只有两宋和平时期因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出现过接近1亿的峰值,但总体来看中国人口数量都只是在缓慢增长。这一状况到清朝中期出现变化,此后中国人口迅猛增长,康乾时期人口达1.5亿,到道光时期人口更是超过4亿,人口的增长固然与和平的生存环境、摊丁入亩等减负政策、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医学贡献,但是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社会,遇上饥荒之年,自然减员始终是个难点问题,政府的赈灾措施只能缓解灾情,但还是避免不了饿殍千里的惨剧,如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吕维祺是这样叙述明末豫西的饥荒:“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所以中华大地一直缺少旱涝保收,可以替代水稻、麦子的主食品种。
随着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地理大发现,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种植物被他们传播到菲律宾一带,这几种食物的种植条件要求低、产量高,特别适合人们生存果腹的需要。当时,已有许多中国人在那里侨居谋生,在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见此地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还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无奈,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回国后的当年夏天,福建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甘薯,以解粮荒。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种植甘薯的好处。金学曾命令他们试种,他们父子依照菲律宾人所传授种植方法在“本屋后纱帽池边隙地试栽”,4个月后,甘薯收获,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只可惜甘薯推广种植需要时间,终究没能解决明末发生在陕西、河南等地的饥荒问题。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朝康熙以后,国内趋于稳定,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于是甘薯被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我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