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刘邦,出身草莽,半生蹉跎,但终成大器,一手打造了大汉王朝,大汉王朝四百多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大。这样的一位汉王朝的开创者,正确使用人才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呢?
查一下百度,我发现谈论这个问题的人还挺多的,我也不想做文抄公。我想谈的,就是一点:重用什么样的人。
高祖刘邦的回答是:英雄不论出身,用人所长,唯才是用。
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很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几百万,许多单位和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常常明里暗里设下门槛,比如,要名牌大学,要211,或者985。甚至有的单位要求求职者是硕士博士还不够,还要求人家大学是全日制,或者大学是211等等。
所以,就想起了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如果刘邦当初也这么用人,那大汉王朝也就不存在了。
说刘邦用人的原则,是有证据的,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流亡没落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项羽的逃兵……但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
刘邦这么用人,和他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密切相关。刘邦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的疾苦,大半生的底层生活,也使他认识到,人才,不是出身可以决定的。
另外,如何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刘邦也展现了高人一筹的眼光和魄力。
事实上,凡是身在高位的人,也都想重用人才。问题是,管理者要有相当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我们看韩信是典型的例子,韩信首先投奔的是项羽啊,我们看《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淮阴侯列传》
韩信先投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但是项羽不采用。于是韩信这才投奔了刘邦。虽然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但是最终还是重用了。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淮阴侯列传》
刘邦重用韩信,是楚汉之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其实后世唐太宗用人也有同等精妙的回答,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