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士兵。由于我军善待战俘,让他们深受感动,在战争结束后进行战俘遣返时,竟有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其中甚至有一位战俘,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直到去世,成就了我军俘虏工作的一段佳话。
为什么这些战俘愿意留在中国呢?这就不得不说志愿军的战俘工作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一直有善待俘虏的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规定不拿俘虏的财物,不侮辱战俘,给战俘与红军战士一样的物质待遇,医治伤病员,愿意回家者发给路费等政策。
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而且更有针对性地执行我们的俘虏政策。1950年11月7日,军委总政治部就指示志愿军所属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俘虏政策,做到:
(1)保证生命安全;
(2)不搜俘虏腰包;
(3)不虐待俘虏;
(4)对伤病俘虏进行治疗。
随着战争的进行,志愿军的俘虏也越来越多,如何安置好他们的衣食住行是个大问题。为此志愿军首先专门运来建筑材料,盖了很多战俘营,将他们安顿了下来。针对战俘吃惯了牛奶面包的现状,志愿军战士虽然自己“一把炒面一把雪”,但对于战俘的伙食保障十分充足,他们的伙食相当于志愿军团、营干部的伙食标准,而且还经常会餐,鸡、鸭、牛、猪等肉菜都有。饮食的问题解决以后,战俘们的情绪也越来越稳定。
战俘在战俘营会餐
为了丰富战俘的文化生活,志愿军还专门在各个战俘营里都建立了俱乐部,经常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文体活动,还专门让演出队给他们进行演出。在1952年11月13日至26日,战俘营还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有十几个国家战俘参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会历时14天,参赛选手达500余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志愿军还通过一切渠道,把战俘写给家里的信送到了他们家人的手中,据统计,在两年多的时间中,战俘营共为战俘发出12万多封信件。
正是这些有力的举动,让战俘们深受感动,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战俘在战争结束后,愿意留在中国。
可能有人会问:志愿军战士自己的生活都这么艰苦,却要养着这些战俘,还对他们这么好,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其实大家不知道,我们善待战俘,并不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这对于我们瓦解敌军、争取各方舆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也加快了我军战争胜利的进程。
志愿军对战俘讲解我军政策
在战争的初期,由于敌军对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了解不够,加上他们部队的宣传教育,他们对于成为俘虏都深怀恐惧,所以在作战时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给我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但在战争后期,随着我军俘虏政策被敌军知晓,他们在战斗失利以后就愿意向我军投降了,毕竟战俘营的生活比他们自己部队也舒服很多嘛!这样我军的战斗压力就小了很多。
而且志愿军还积极通过舆论宣传,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战俘营充分利用了战俘们生活管理的真实材料,通过录制发言稿、散发战俘生活照片、邮寄宣传信件等形式,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是如何善待战俘的,这样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好感和支持。
1952年5月,著名的国际和平人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英国的莫妮卡 ? 费尔顿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战俘营考察,并多次同战俘座谈。她在了解了战俘营的情况后,感叹地说:“简直是奇迹!这哪里是战俘营,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
战俘领到御寒衣物
所以战争绝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政治工作、人道主义的比拼。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始终贯彻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按照日内瓦公约,对战俘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充分尊重战俘的人权,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前文提到的那位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直到去世的战俘名叫温纳瑞斯,他在战后不仅留在了中国,还在中国结婚生子,当过大学教授,去世以后,他的骨灰也留在了中国的黄土地上。
温纳瑞斯
温纳瑞斯全名叫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1922年3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匹茨堡外的范德格里夫特小镇。从温纳瑞斯记事起,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很苦,他的父母都在给资本家和农场主打工,他也是边上学边打工长大。
温纳瑞斯在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选择了参军,并参加了太平洋战争,身为炮兵的他曾面对日本飞机连续18个月的狂轰滥炸,英勇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战争胜利以后,温纳瑞斯复员回到了美国。
但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温纳瑞斯先是找了家电影院当服务员,后来又当过炼钢工人、纺纱工人、建筑工人、饭店酒吧的服务员,却不断失业。
美国二战后经济危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开始大量征兵,温纳瑞斯为了解决温饱,只能再次选择当兵,他要求与政府签合同,只在国内当兵,不去国外。但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当兵一定要去东方,到朝鲜去当补充兵。于是在1950年11月,温纳瑞斯被派到了38度线以北的平壤地区作战。
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第二次战役,11月28日凌晨,温纳瑞斯所在的部队被志愿军包围了,他和几个美国士兵躲进了一个山洞里,那天特别冷,气温达到了零下42度,温纳瑞斯又冷又怕,因为他的长官曾说过,一旦被志愿军俘虏,就意味着必死无疑。
天亮以后,志愿军押着一队队俘虏从山洞口经过,温纳瑞斯实在是被冻得受不了了,于是走了出来向志愿军投降了。
抗美援朝中的美军俘虏
但令温纳瑞斯感到意外的是,志愿军战士并没有杀他,有一个志愿军用英语对他说:“别害怕,缴枪不杀。”志愿军战士还给他发了一支香烟。
随后一个志愿军战士拿着一大捆钱送给朝鲜老百姓,买了一些白菜、大米、猪肉和辣椒等吃的东西,做饭给俘虏吃,这让温纳瑞斯感到大吃一惊:世上怎么还有这么好的军队?他们手里有枪,完全可以直接抢,可他们竟然花钱用买!
温纳瑞斯渐渐地放下心来,他和其他战俘跟着志愿军跑了三个月,主要是为了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最后被送到了鸭绿江畔的碧潼战俘营安定了下来。
在战俘营里,志愿军不让战俘干活,也不搜他们的口袋。至于金表等贵重物品,则由管理人员统一登记、管理,等遣返时还给他们。对那些犯了错误的战俘,管理人员也从不打骂,而是采用教育沟通的方法,最多关关禁闭,但决不超过一周。
志愿军对美军战俘进行教育
温纳瑞斯等人来到战俘营后,志愿军管理人员还发给他们每人一支钢笔、一叠信纸和信封,让他们给家里写信,并保证一定帮他们把信寄到各自国家的亲人手中,这让温纳瑞斯非常感动。
温纳瑞斯在战俘营里的伙食比志愿军的还好,每天都能吃上鲜面包,有蛋也有肉,生活上什么也不缺。战俘营里也会过节,不但过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新年,还过中国的春节。
更让温纳瑞斯感动的是,战俘营里有个小伙子患了严重的溃疡症,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医院里特地买来几只山羊,挤鲜奶给他喝,后来他不仅恢复了健康,在遣返时体重竟比被俘前增加了17磅。
时间久了以后,温纳瑞斯和很多志愿军战士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朝鲜群众给一个志愿军战士送了一个红苹果,但他自己却舍不得吃,而是给了温纳瑞斯。温纳瑞斯抽烟很厉害,不少志愿军战士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烟送给他抽。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按照协定,中美双方交换战俘,但温纳瑞斯等22名战俘却拒绝遣返,要求留在中国。
温纳瑞斯
此事事关重大,志愿军决定先让他们进行慎重考虑。对此温纳瑞斯说:“我选择中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寻求真理。”
温纳瑞斯等人的举动让美国大丢面子,为了让他们回去,美国政府一方面派牧师和神甫做他们的工作,一方面又许下回国以后给他们开出6万美元年薪的承诺,但温纳瑞斯等人依然不为所动,最终坚持选择留在了中国。
我国政府为此专门在北京召开大会,授予温纳瑞斯和这些留下来的战俘“国际和平战士”称号,并给了他们以后的四个选择:(1)去农村;(2) 去工厂;(3) 上大学;(4)赋闲。温纳瑞斯是工人家庭出身,他决定选择去工厂,最后他被分配到了济南造纸厂。
造纸厂旧址
温纳瑞斯来到造纸厂后,工作非常努力,他什么活都干,当车工、拉纸浆、运大包、扫马路,样样都干得不错,而且他性格也不错,和工友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大家很快喜欢上了他,并亲切地称他为“老温”。
在工作之余,老温坚持每天至少学习两三个汉字的发音和拼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他的汉语也说得越来越好了。不久以后,工友们还给老温介绍了一个山东姑娘,老温很快和她结了婚,从此在中国也有了家。
其他的20多名战俘在中国呆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家庭、恋爱、婚姻、生活习惯、怀乡思亲等多种原因,都陆续离开了,但老温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一直留在了这里。
老温和妻子
1963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根据老温的意愿,安排他到北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和汉语,他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发展史,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66年,老温从大学毕业,他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他却毅然回到了济南造纸厂当技术员。工友们都非常高兴,他们说:“老温真和咱们一条心,没有忘了咱们!”
老温的第一任妻子在和他结婚10年后患肺病去世了。1966年,工友们又给老温介绍了一位名叫白锡荣的32岁山东姑娘,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并生育了一子一女。
1976年7月,正值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老温也已经26年没有回国看看了,于是他提出申请回美国探亲,并获得了批准。
老温回到美国后,见到了自己已经89岁的母亲和3个妹妹,妹妹们都已经成家了,一家人终于团聚,大家都非常高兴。
老温和家人们
本来老温只请了6个月的假,但由于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人都对这个在中国生活了26年的同胞非常感兴趣,各地都邀请他去演讲或接受采访,老温受到的邀请实在是太多了,他不得不延长了假期,在美国呆了将近一年,并跑遍了美国50个州的47个州。
美国的一些媒体称老温是“变节者”、“叛徒”、“疯子”,但也有一些公正的媒体发表文章驳斥了这种谬论,《洛杉矶时报》就刊登了精神病学家鲍尔·劳林格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
我认为这位单纯、聪明、又虚心的人是发现在中国能找到在美国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如友谊、尊严、有成果的劳动等,而自觉地决定和他们紧贴在一起了。
老温回中国前,有一位听过他演讲的朋友送给他一大瓶土,说是他亲自从美国50个州收集的土壤,朋友让老温把这瓶土带回中国,和中国土掺和在一起,种下一棵象征中美人民友谊的常青树。老温回中国后,便按照朋友说的种下了这颗树,现在已经长成一株可观的大树了。
老温和妻子
老温从美国回来以后,先后被山东大学等高校聘请担任教授,讲授英语口语课程,红十字会还为他提供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让他享受着教授级的待遇和公费医疗。
对此老温曾说过:“在中国我虽然没有那么有钱,但我精神很充实,生活过得很舒服。在美国,美国政府会对我们这样好吗?车子,我不需要。房子,我现在就住得很好。”
老温说的确实是事实,那些曾和他一起选择定居中国的美国战俘,在回国后不仅被开除军籍,而且被称为“通敌分子”,他们只能隐瞒自己的住址或者搬家到偏僻的地方,相比之下,老温确实过得非常幸福。
老温和家人
1983年,老温第二次回到美国探亲,此时他的母亲已经96岁了,但她却非常感激中国政府对儿子的照顾,母亲对老温说:“中国人对你这样好,你可千万要对得住中国人民啊!”
老温一直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他曾好几次写过入党申请书,也向公安部门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他:“保留你现在的特殊身份有利于做美国的工作,有利于对外宣传。”所以老温的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老温退休以后,他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的退休金,空闲时间,他喜欢读书看报,练习写汉字,朋友们也经常请他吃水饺、喝老白干酒、抽烟、喝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老温的一子一女也都先后结婚生子,他们一家后来发展成为了一个3代共19人的大家庭。
2000年,老温第三次回美国探亲,但不到半年就回来了,朋友问他怎么不多呆一段时间,他说:“美国人情味淡薄,有不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相当凄惨,像我这样的年纪,回去以后亲戚朋友一个个都没有了,中国有句话叫‘叶落归根’,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骨灰将来要撒在黄河里。”
老温和家人
2004年,身体状况一向比较好的老温因腿部摔伤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2岁。
老温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济南的一个公墓里。老温终于实现了最终的信念:永远和中国人民在一起!
通过老温等战俘的事迹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是志愿军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志愿军在国际形象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