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宏伟进程中,司法公正始终是核心目标,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我国处于复杂且关键的法治环境下,在这其中,民事案件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法官的言行艺术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从司法实践来看,部分法官在法庭上存在的不良言行,如训斥、冷言冷语以及对当事人和代理人的不尊重等现象,已成为损害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民事案件领域的危害尤甚。民事案件广泛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邻里纠纷、合同争议还是侵权赔偿等,都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事人带着各自的情感、利益诉求步入法庭,他们对公平正义有着强烈渴望,也将法官视为公正的化身,对法官寄予了极高期望。在此情境下,法官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千钧之重,可能成为左右当事人情绪和他们对司法信任的关键因素。
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法官的不当言行会让公众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进而动摇整个司法体系的权威性。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起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和法官表现可能瞬间成为公众焦点,若法官言行失当,司法的权威性将受到极大冲击。其次,在民事案件中,法官不尊重当事人和代理人的言行可能直接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破坏司法公平性。比如在离婚案件中,若法官不能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可能使案件处理偏离公正轨道。此外,此类不良现象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降低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在民事纠纷的复杂网络中埋下隐患。
为有效提升法官言行艺术,维护司法公正,特别是在民事案件的处理中,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法官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将公正、廉洁、为民作为职业追求。在民事案件审判中,更要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不仅要做到公正廉洁,还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情感。通过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活动,强化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让法官明白自身言行对于民事案件当事人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是提高法官专业素养。法官需持续提升法律专业知识和庭审驾驭能力,确保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准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裁决。同时,鉴于民事案件的特殊性,法官要加强对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学习,提高与当事人和代理人的沟通能力。例如在处理复杂合同纠纷时,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准确把握当事人的真实意图,更好地化解矛盾。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针对民事案件的特点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要细致关注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沟通细节、态度倾向,对法官言行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外部监督则应广泛吸纳民众意见,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中,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让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言行接受社会的全面监督。
四是完善法官考核评价体系。将法官在民事案件中的言行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民事审判中表现优秀、能有效维护公平正义且言行得当的法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法官进行批评教育和整改。通过这种考核评价,激励法官不断提高在民事案件处理中的言行艺术。
五是加强与当事人和代理人的沟通。在民事庭审过程中,法官应主动与当事人和代理人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及时解答疑问。尊重当事人和代理人在民事案件中的权利,避免训斥等不当行为,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暖。
六是提升法官的亲和力。法官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培养,在民事案件处理中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和代理人。在庭审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在处理如邻里纠纷等涉及群众情感的民事案件时,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尊重和关爱,使司法公正以一种贴近群众的形式展现。
七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公众了解民事司法程序和法官职责,减少对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也让法官更加明确自己在民事案件处理中的使命和责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法官作为司法的执行者,在法庭上,特别是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应秉持公正立场,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法官的一言一行都承载着司法公信力,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对待当事人和代理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司法公正。一个尊重当事人、善于倾听的法官,能够引导当事人在民事案件中理性表达诉求,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正解决之道;相反,一个态度恶劣的法官则可能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损害司法公正,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
总之,提升法官的言行艺术是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之举,尤其是在民事案件的处理中更显重要。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提高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言行水平,为当事人提供更公正、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民事司法案件中都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李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