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到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困难的三年,因为各种天灾人祸,粮食大量减产,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全国有3000万人饿死,一度传得沸沸扬扬。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个说法不是在那三年困难时期出现的,而是在1983年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198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从1949到1982年每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从1959年到1962年,人口确实减少了将近3000万。
这就是那个说法的来源,是根据这份人口统计数据得出来的结论,看起来也并不是空口无凭。
但实际上,这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教条错误,就是只看统计数据,却不分析具体原因,只要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有关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找出了这“3000万消失人口”的缺口,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重点发展工业,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户口也从农村迁到了城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漏洞。
这些农村人进入城市落户后,本来在农村的户口就要注销掉了,但是,因为管理跟不上,再加上很多人不想注销农村户口,能多分一点地,就造成了很多人既有城市户口,也有农村户口,这样一来,户籍人口就凭空多出来一些。
具体是多少呢?经过调查统计,到1959年时,大概有1192万人是虚报的。
第二,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都不规范,人口统计也是如此,尤其在农村,家里的人去世了也不上报,管理人员也没经验,结果就造成了大量的死亡漏报人口。
到1959年,大概有750万人,虽然已经去世了,却仍然没有注销户籍。
第三,从1960年开始,因为经济出现重大困难,国家就开始大量精简城市人口,总共有3000多万人从城市回到了农村,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管理上的问题。
据统计,大概有1482万人被注销了城市的户籍,却没有及时在农村办理户籍,在户籍上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这三个数字加起来,总共有3424万人,在后来的重新统计中是“消失”了的。
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这3000万人都被“饿死”了。
当然,那三年确实非常困难,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但是绝没有有些人传的那么严重,就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其实,类似的问题,早在隋唐时期就有过。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说法,说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的人口有890万户,而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人口也只有820万户,所谓的“大唐盛世”不过如此。
这个说法,其实也跟上面那个说法一样,只看数字,却不分析原因。
我们来看看两组数据:
一、公元581年,北周的最后一年,全国的户籍人口为900万左右;同年隋朝建立,到公元589年,户籍人口激增到了4000万。
二、公元618年,隋朝的最后一年,全国的户籍人口为920万左右;同年唐朝建立,一直到公元726年,户籍人口才达到4100万。
也就是说,同样是从900万人到4000万人,隋朝只用了8年时间,而唐朝却用了足足108年!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里有一个基本常识: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就是隋朝人再能生,也是生不出来3000多万人的。
所以,隋朝人口的暴增,其实还是一个户口统计的问题。
在隋朝之前的几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乱世,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且各级官员都在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人去认真做人口普查,即使有人做,因为战乱不断,也很难统计出来一个准确的数字。
所以,到隋朝建立时的900万人口,是不准确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增加税收,开始重新统计人口,甚至采用暴力手段,只要有瞒报的,一律发配边疆,邻居也要受牵连,所以,很多以前瞒报、漏报的人口都被挖了出来,甚至还有很多虚报请功的。
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隋朝才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人口一下子从900万暴增到了4000万!
相反,唐朝建立后,却采用了非常宽松的户籍制度,允许百姓“瞒报”人口,藏富于民,结果,唐朝一直用了108年的时间,才让户籍人口增加到了4000万。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只看一个统计数字,就得出“大唐盛世不过如此”的结论。
(参考资料:《中华魂》《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史实热点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