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中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鲁迅先生说,这是“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这本书叫《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

这本书在九江编撰而成。

编者是刘义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说新语》

1

《世说》是一本怎样的书?

书中,是一个个小故事。

有说志向的。

如“德行”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东汉时期的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典范。他刚开始当官,便有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便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主簿禀告说:“众人希望大人先进官署。”陈蕃说:“当年周武王刚战胜殷商,顾不上休息,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何不可?

有抖机灵的。

如“言语”篇: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庾亮拜访周顗,周顗说:“您有什么高兴事,怎么忽然胖了?”庾亮说:“您又有什么伤心事,怎么忽然瘦了?”周说:“我没什么伤心事,只是清静淡泊一天天在增加,污浊丑恶一天天在减少而已!”

有幽默的。

如“排调”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顾恺之吃甘蔗,从甘蔗梢吃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可以渐渐进入美妙的境界。”

有玄乎的。

如“文学”篇: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荆州刺史殷仲堪问慧远大师:“《易》认为什么是本体?”慧远回答:“《易》认为感应是本体。”殷又问:“铜山在西边崩塌了,灵钟在东边就有感应,这就是《易》吗?”慧远含笑没有回答。

有友情寡淡的。

如“俭啬”篇:卫江州在寻阳,有知旧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饷王不留行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江州刺史卫展在寻阳当官,有一个老朋友前来投奔,他一点都不关照,只是送了一斤“王不留行”。这人收到后,知趣地走了。李充听到这件事,说:“我这个刻薄的舅父,竟然驱使药草来逐客。”

有姐弟情深的。

如“贤媛”篇: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

──江州刺史王凝之的夫人谢道韫问弟弟谢玄:“你为什么全然不见长进?是一心在俗务上,还是天资有限?”

窥斑见豹,上述6条,通过极为简略的对话,陈蕃、周顗、顾恺之、殷仲堪和慧远、卫展、谢道韫等人的言行风貌跃然纸上。

这不就是段子么?

短小、意丰、传神、隽永,《世说》中的段子,或重形貌,或重心理,或重语言,集中到一点,就是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自由,真实,率性,这,就是魏晋风度。

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以其独特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成为历代文人案头的必备书,成为中国文学的千年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林七贤图,明·仇英。《世说》并非最早记载竹林七贤的书籍,但是竹林七贤的故事借《世说》获得了广泛而持久的传播

2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品读《世说》,当先“知人论世”。

知道《世说》者众矣,知道编撰者刘义庆的却不多。

刘义庆是士族子弟,也是皇室子弟。

但无论士族,还是皇室,于刘义庆来讲,成色均有所不足,从而激起他的勤奋,也酿成他的悲剧。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

刘裕是刘宋王朝的开创者,史称宋武帝。

刘裕有兄弟三人,老大刘裕,老二刘道怜,老三刘道规。

刘裕所属的彭城刘氏,其家族门第并不是高门士族,史学大家陈寅恪称之为“次等士族”。

在门阀政治的东晋,就算是次等士族,想要崛起而出人头地,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刘裕有军事才能。他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卢循之乱,灭慕容超的南燕,消灭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势力,又斩姚泓,灭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经营四方,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受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登帝位,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裕行伍出身,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对子侄辈读书非常重视,想以此改变家族次等士族地位。但可惜的是,子侄辈中,会读书的不多,只有自己的老二刘义真、老三刘义隆和刘道怜的老二刘义庆成绩突出,因此,刘裕非常喜欢刘义庆这个侄儿,常常夸奖他:“这是我们家的丰城。”

丰城,指的是宝剑。西晋时期,常有紫气射牛斗之间,丰城令雷焕挖到一具石函,里面有两把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因此,“丰城”于是成了“藏宝”的代称。

刘义庆10岁时,叔叔刘道规去世,因其无子,将刘义庆过继给刘道规。

晋宋易代,刘裕登基,刘义庆从世家子弟变成了皇室子弟。很快,刘裕追封死去的弟弟刘道规为临川王,而让刘义庆袭封王位,任命为侍中,让其侍从左右,献纳谏正,成为秘书班子成员。

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便去世了。经过宋少帝刘义符的短暂时期,刘义隆取得帝位,是为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刘义庆22岁,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为首都行政长官。六年,加尚书左仆射,为三品大员。

八年,29岁的刘义庆借太白星犯右执法的天象为由,坚决要求离开首都到外地任职。宋文帝挽留,刘义庆则反复请求,于是解除尚书左仆射的头衔,加中书令,进号前将军,常侍、尹如故。九年,在任职京尹9年后,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十六年,改授江州刺史。翌年,转任南兖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英年早逝,时年4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广陵散》中嵇康的形象

3

《世说》成书于何时何地?历代众说纷纭,未有确论,但基本趋向于刘义庆出任江州刺史之时。

元嘉十六年(439年),刘义庆37岁,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任职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八里湖西北)。

《南史·刘义庆传》:“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有辞章之美,引为佐吏国臣。所著《世说》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

有人经过多方论证,说:“我们可以断定,《世说》撰集成书的时间是在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撰成之地点即在江州。除此以外,任何时间和地点刘义庆都不具备率领幕下文士编撰《世说》的条件。”

文人集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以曹丕、曹植、王粲、陈琳等人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有以石崇、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人为核心的洛阳金谷文人集团,有以王羲之、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人为核心的会稽山阴文人集团,还有以慧远、刘遗民、王乔之、张野等人为核心的庐山文人宗教集团,略后,还分别有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文学集团、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东宫文学集团以及简文帝萧纲宫体文学集团等。

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形成了刘宋时期的重要文人集团。这一文人集团的全部成员,已不可确考,除上面所列的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外,还有何偃、盛弘之等人。

正是在九江,由刘义庆主编,袁淑等人通力合作,广为收集资料,将《世说》编撰成书。

为什么刘义庆要编这样一本书呢?

刘义庆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的事情并不少。出生那年,桓玄篡晋,但很快,篡位者败亡,晋帝复辟。18岁那年,伯父刘裕以宋代晋,改朝换代。22岁那年,权臣诛杀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迎立宋文帝刘义隆。这是为了争夺帝位。

刘义隆登基后,身体较差,时常生病,性格过度敏感,多所猜忌,因此不断诛杀大臣。元嘉三年(426年),杀徐羡之、傅亮和谢晦,正是这三人,废少帝刘义符而迎立刘义隆。又杀建安太守潘盛、前吴郡太守徐佩之。七年,杀兖州刺史竺灵秀。十年,杀谢灵运,十三年,杀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十七年,杀前丹阳尹刘湛等一大批官员,解除亲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司徒、录尚书事之职,贬为江州刺史,原江州刺史刘义庆为南兖州刺史。这是为了保住帝位。

上述这些惨剧,皆是刘义庆亲历,因此,深知帝位之肮脏、之血腥,深知政治之残酷、之无情。对于那个小他几岁的堂弟皇帝刘义隆的为人,更是心知肚明。

《宋史·刘义庆传》:“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那个英姿勃勃、纵马驰骋的追风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低姿态、处处小心的油腻大叔。不再骑马,是在示弱:“我本来就与你那把龙椅隔太远,看,我现在是一废物,你总该放心了吧?”

看多了庙堂的血雨腥风,见惯了朝廷的刀光剑影,骨子里是文人的刘义庆,转向了相对平和的文学,这既是无奈,又是韬晦,既是爱好,也是避祸。

刘义庆一生著述颇丰,有《世说》《幽明录》《宣验记》《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集林》等,除《世》有残本、《幽》《宣》有辑本外,其余均已亡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幽明录》

4

其实,善骑乘、爱文学的刘义庆,是一个有志向、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不然,《世说》的开篇,为什么要讲一个“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呢?

《世说》中选取的一些话语,隐约透露出刘义庆的意趣和心声,譬如: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那样生长茂盛。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造成国土沦丧、百年废墟,王衍等清谈家不能不承担这一罪责!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与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想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人生贵得适意尔。”

──人生贵在适意啊!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朝中,皇上猜忌,世上,小人众多。你想适意?难呐!

“文帝(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是七步诗的最早记载。

看看,这就是手足之“情”!

“钟(钟会)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嵇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向秀)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偶像与粉丝最著名的对话。

听听,这就是同僚之“谊”!

正是在高度压抑下,刘义庆先是自求外放,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窝,后是不断上奏祥瑞──譬如“元嘉十七年十月,寻阳弘农祐几湖芙蓉连理,临川王义庆(上奏)以闻”等等──通过这种歌功颂德表明自己对宋文帝的忠心,再就是招徕文学之士,热心文艺,以示韬晦。

编书也有危险,因为不能触及时忌。大量的“段子”收集起来之后,采用哪些,不采用哪些,是有考究的。作为“志人”小说,《世说》既编入当官做人正派的,也记录清谈玄虚的、狂妄怪诞的和颟顸迂拙的,从而显得光怪陆离、境界无穷,但总的来讲,书中的故事没有一条会给编者带来政治威胁。有人分析,《世说》之所以没有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不是刘义庆不知道陶渊明,也不是陶渊明不具备名士风度,而是陶渊明与刘宋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使得对现实政治极度敏感的刘义庆不得不回避。

除了编书,刘义庆自己也写诗,今存《游鼍湖诗》和《乌夜啼》两首。

《乌夜啼》:“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啼望郎来。”

唐朝杜佑《通典·乐五·杂歌曲》和《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关于《乌夜啼》的故事,说元嘉十七年,宋文帝将刘义康贬谪为江州刺史,驻豫章,当时,刘义庆尚在寻阳,他接待“获罪”的堂弟,“相见而哭”,不料,有人密报朝廷,宋文帝很不高兴,认为刘义庆也有问题,于是诏令至京城,刘义庆“大惧”,而“妓妾夜闻乌啼声”,认为是吉兆,由此作歌云云。

乌,《说文解字》中称“孝鸟也”,说乌鸟长大后能反哺,因此是孝鸟。乌鸟夜啼,是一种吉兆,因此,《乌夜啼》并非哀怨之曲。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还称,《乌夜啼》不仅是琴曲,还是一支舞曲,属于“软舞”,也就是慢步舞。而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称:“《乌夜啼》,旧舞十六人。”是16人群舞的舞曲。

这么说来,刘义庆对江州的贡献就不仅仅是《世说》,而且还有《乌夜啼》。这个故事虽然是喜剧,但却有极大的悲剧成份:兄弟相见,自然带有感情,但同为兄弟的皇帝居然起疑心,这就说明政治这玩意是远远超出亲情的,说明手足之谊很难抵挡利益之争,说明专制主义的残暴与丑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曹植的形象

5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刘义庆也怕“名不称焉”,于是,他热心建楼造阁。

在荆州,他兴建了栖霞楼、一柱观、竹林堂和清暑台,在江州,兴建了凌烟楼(见鲍照《凌烟楼铭并序》)。

他想用建筑留取名声。

可惜的是,除开一柱观成为名胜、历代游历吟咏者甚众外,其他建筑均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只有《世说》,成为千古名篇。

刘义庆则因《世说》而不朽。

人生皆过客,文章足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作我”

说 明:

1.《世说新语》在后世有巨大影响力:历代有多种版本出版,形成了广泛的 文本传播;历代诗人多采用其中典故,形成了众多的诗词传播;历代多有模拟仿照之作,形成了持续的续仿传播;历代对其研究点评者众,形成了纷繁的评点传播;历代有人借用书中素材编成戏剧,形成了独特的戏曲传播。

2.《世说新语》历代评价甚高,譬如明·文徵明《何氏语林序》:“初,刘义庆氏采撷汉晋以来理言遗事,论次为书,标表扬榷,奕奕玄胜。自兹以还,稗官小说,无虑百数,而此书特为隽永,精深奇逸,莫或继之。”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等等。

3.最早记载竹林七贤的是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后有戴逵的《竹林七贤论》、袁宏的《名士传》等,可惜均已散佚。

4.《世说新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好几届,地点分别在南京和洛阳。作为成书地的九江至今鱼不动水不流,没有任何动静和回响,恐怕于情于理不合。

参考文献: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

范子烨《〈世说新语〉新探》,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4期。

刘赛《临川王刘义庆召集文士活动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

— THE END —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亲,请关注拙著《江州司马白居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