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强权纵横,在众多军阀中,强腕控制了青海、宁夏、甘肃多地的马家军是无数人心中的噩梦。多方势力都曾与其交锋,但因马家军向来残暴彪悍的习性与兵力,大多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全军覆没。
如1936年,马家军与红军战与黄河沿岸,在其凶狠攻击下红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役甚至称得上是红军历史上最大的惨败,至少七千人亡魂于马家军刀下。
马家军草菅人命的暴行引发众怒,在无数次交锋后,1949年,党中央终于一锤定音、歃血为誓:出征30万精兵出征西北,不败马家军不归!
当时,马家军是西北一霸、行事彪悍残暴,但队伍内仅有数万人,而党中央派出了的三十万士兵,单从兵力来说,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这场战役堪称最终对决,决定了马家军的存亡与否。新仇旧恨之下,出征的解放军将士们豪情壮志、心怀视死如归的精神,发誓要为枉死的同志们一命换一命,绝不接受马家军的投降,定要击败马家军!
然而,面对如此必败之局,马家军却没有逃、也没有投降,而是妄图螳臂当车,与解放军一决高下,不可谓不疯狂。马家军的嚣张程度令人瞠目,也引人深思:在必败的情况下,为何马家军不逃、不躲,仍以孤注一掷的决心以少对多?这是疯狂,还是自取灭亡?
其实,纵观军史与马家军的发家史,抽丝剥茧后可发现,马家军跋扈地选择直面战役无外乎这5点原因。
一、 势力的盘踞
马家军在西北发家,甘肃称得上是马家军的老巢,马步芳更是自封“西北王”。但如果离开家族势力盘踞多年的西北,马步芳则会失去一切势力、地位,在如此情势下,权势欲望极大的马步芳绝不会轻易离开西北。因此,与解放军的战役势必无可避免、一触即发。
二、 上位者的狂妄
马步芳是马家军说一不二的领导者,其举止残暴无度,掌握绝对权利更是令其滋生了狂妄自大的性格。在1936年击败红军后,马步芳对解放军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当听闻解放军出征三十万士兵攻占兰州时,不仅不惧怕,反而摩拳擦掌地准备迎战对抗。
另一方面,马步芳通过老蒋投靠了民国政府,为了博得老蒋重视,马步芳想要通过这场战役证明马家军实力,博得明朗仕途。
以卵击石,过度自信,导致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三、 队伍的彪悍
马家军驻扎西北,当地民风彪悍、环境恶劣,加入马家军的士兵们更是各个力大如牛、作战凶猛,多次浴血战役导致了队伍内盲目自信,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凭借队伍的实力以少胜多,再次复刻西路军之战的历史,以劣势打败对手。
凶残的队伍,错误的对比,使得马家军放弃逃避,而是直面三十万解放军的来势汹汹。
四、 险峻的环境
除了队伍自上而下的自大狂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给予了马家军天然的保护与安全感。兰州的地理环境复杂,相比于纵横兰州数十载的马家军而言,初来乍到的解放军可谓“处处杀机”。而对于拥有完善防御工程的马家军而言,这场战役“易守难攻”,他们占据有绝对的优势和主动权。
险峻环境是马家军无形的壁垒,也给了马家军螳臂当车的勇气。
五、 雄厚的增援
马家军虽然只有不到数万人,但是它却有着不计其数的后备军可以随时支援。马家军分为“青马”和“宁马”,被解放军围攻的正是马步芳为首的青海马家军领导集团,他们随时可以联系马洪逵为首的宁夏马家军集团联合夹击作战,前后围堵解放军。除此之外,还有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作为调度,人数相加并不逊于解放军。
因此在马家军眼中,这场战役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胜面极大。如此情况之下,为何要逃?
然而,在解放军有条不紊的作战中,盲目狂妄、轻视对手的马家军最终独饮苦果,走向了灭亡。
胡宗南被赶进了川北,“宁马”被第一野战军牵制,独留“青马”抵抗数十万大军。仅仅四个月,他们就在解放军有条不紊地对抗中败下阵来,几近全军覆没。马步芳更是不得不抛弃身家地位潜逃台湾,连年隐姓埋名,客死他乡。
至此,曾经不可一世的马家军最终覆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西北人们也终于迎来了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