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世纪初的中国,充满着动荡、杀戮和苦难,也充满着变革和奋争。就思想界、学术界而言,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辉耀的璀璨时代。这些民国大师们,才气横溢,特立独行,从他们的杯中旧事,也能感受到鲜明的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醉骂总统,醒忧乱世

章太炎有一“雅号”:章疯子。血气方刚,疯劲上来,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神不怕,最厉害的是不惧权势。

他做过袁世凯的官,袁世凯也极度欣赏他的才,想借助章太炎之名,推行自己的专治政治。但章太炎不吃这一套,当他发现袁世凯的真实意图,自己误上“贼船”后,勃然大怒,发起疯来,竟然一身破衣烂衫,蓬头垢面,手摇团扇(注:扇下系着袁世凯亲授给他的二级大勋章),径直奔袁世凯的大总统府。袁大总统不敢见,章太炎就大闹总统府。不但在总统府大厅当中跳着脚大骂袁世凯,而且抡起手仗将袁大总统府内器物砸了个稀里哗啦。

袁世凯把章太炎软禁在北平龙泉寺,依然待若上宾,吃喝随意,每月还发给500元工资。章太炎每餐必酒,必陈年好酒,两位侍者左右伺侯给斟酒。他酒一沾唇就开口大骂袁世凯,酒喝得越多,越好,越高兴,骂语就越妙语连珠,历数袁氏罪状,其言要杀“袁皇帝”,把下边监视他的人都吓得冷汗嗖嗖。喝到微醉时,“章疯子”又是摔盘又是砸碗,还邀侍者一块共饮……大家都盼着“章疯子”赶快喝醉了,因为章太炎喝醉了,仰天一睡,鼾声如雷,再不骂他们的大总统了。

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擎,报界宗师”的张季鸾,眼里不容沙子,谁的账都不买,脾气大是出名的。他曾把蒋介石手下“八大金刚”之一的国民革命军上将刘峙指为:“中央军之‘峙’犹人之痔也。”骂得够狠的。张公喝酒脾气也大。凉酒不喝,热酒不喝,不凉不热的温酒方可。温到什么程度,则完全取决于张公的心情和环境。借酒发脾气,会摔杯泼酒,会拍桌赌气。

梁启超先生曾恭敬地称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严复先生不嗜酒,他是无事无愁无烦无喜不喝,如果喝上闷酒、痛心酒则必大醉。

据说有一次严复先生喝大了,深醉之中,非要去找袁大总统“说明白”,别人不敢拦,又没法拦,谁都知道袁世凯想借助严复先生之手,希望他加入“筹安会”,帮助他称帝,因此对严复先生百依百顺,要官给官,给钱给钱,严复先生见袁大总统如见其学生。

倒有一仆人聪明,慌忙来报告,袁大总统正在开紧急会议,请严复先生小歇后即亲自前来登门拜访。严复先生这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浓浓的酒气,倒头便睡。待睡醒时,有人问何时见大总统?严复一脸严肃地说,他当他的总统,我忙我的学问,见什么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十方才气八方酒

梅贻琦先生被清华人誉为“终身校长”。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梅先生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清华大学校长。梅先生一身君子气,座上皆鸿儒。

梅先生喝酒是大家风范。喝酒如雅士吟诗,儒家读经,不紧不慢、不慌不乱,儒而有道,凡给梅先生敬酒者,梅先生无一不应,笑而有礼,你说喝多少就喝多少,你说怎么喝就怎么喝,你说喝好了就打住。梅先生嗜酒,但见过梅先生喝高了的人极少。梅贻琦先生“酒范儿”中的君子度其原因有二,一是自身修养,二是酒量颇大。

1947年4月27日,清华大学36年校庆。又逢抗战胜利,清华学子和各种名人在清华大学体育场欢庆。有说摆了二十桌酒席的,有说摆了十桌酒席,虽查不到准确记录,但群情激奋,满场欢乐,为母校庆生,为抗战庆胜。

与梅校长敬酒的排成一长列。梅先生一脸由衷的微笑,双手捧杯,一一共饮。还是梅先生的饮酒风格,敬酒者喝多少,他喝多少,然后又一一到每桌还礼,同喜同贺。梅贻琦校长那天喝了多少酒说法也不一,有人说至少喝了三斤酒。

酒席毕,梅贻琦还陪同北大校长胡适、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走出体育场拍影留念。清华校长中,君子之饮者,再无梅贻琦也。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课也叼着他的烟斗,他一人吸烟,全教室受惠。但学生无一怨言,大家都盼闻先生上课前能喝上酒,酒气四溢和烟香飞腾并举。因为闻先生酒后上课文采飞扬,联想丰富,思维敏捷,信手拈来,全不拘一格,讲得龙飞凤舞,彩蝶满天。

闻先生酒量大,想当初在青岛大学任教时,曾和梁实秋等人组成“醉八仙”。据梁实秋讲,他们经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轮流作庄,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有一次,胡适先生路过青岛,看到他们如此豪饮,吓得把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带上,请求免战。闻一多先生曾在课堂上朗声放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先生时任上海公学校长,有些教授同仁向胡适请教何为“四而”?胡适之学问可谓学贯中西,但这“四而”却把这位大学问家考住了。胡适好脸面,答应考证一下再作答复。他私下打问,方知上海泥城桥开了一间酒馆,其名为“四而楼”,引得一些去过酒楼喝过酒的人议论纷纷。但终无一解。

胡适反复琢磨,终不得要令,择一日,便登酒楼探所以。又不能问得太唐突,便坐下喝酒。悄然问酒楼的伙计,何为“四而”?没想到酒楼的伙计笑而答道:三壶不下楼。

原来,来此专程打问“四而”为何论之客多矣,故酒楼有一规定,不叫三壶不得而知。胡适哈哈大笑,难得悠闲,难得消谴,难得一醉。

胡适万万没想到,“四而楼”取自《三字经》(注:《三字经》中有“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合计起来四个“而”)酒楼取此名,意在一本万利。胡适先生得知答案,大笑,几乎喷饭,醉步走出“四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大师风范,酒中才情

胡适一生敬佩的人不多,但他佩服傅斯年,称“孟才有绝顶的天才”(注:傅斯年字孟才)。傅斯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誉满北大。“五四运动”时,曾任学生运动总指挥;抗战时,把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即出此公之手。

傅斯年一生只沾过一次酒,却喝得酩酊大醉。那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傅得知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了,其喜欲狂,看见别人都喝酒庆祝,就立即买了一瓶酒,像喝水一样直灌下去,然后和庆祝胜利的人群一起上街欢呼,可谓声嘶力竭,欢喜雀跃,比年轻人还激奋。他喝了一整瓶酒,虽然深醉大醉,却一口未吐。从此,他一口酒都不再喝。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傅斯年等6人到延安访问时,毛泽东请他们喝酒,傅斯年婉言相拒,滴酒未沾唇!

柳亚子先生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情绪,诗人的感怀,诗人的酒醉。柳亚子先生不平则鸣,不平则酒、则醉,喜则酒,悲亦酒;忧则酒,乐亦酒。

柳亚子先生心有不平、不公、不舒服,则饮酒抒忧抒愁抒闷抒其不平。比如,他在1949年曾写给毛主席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一看柳亚子先生的诗,估计亚子先生是喝酒了,一肚子的牢骚。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注:当时正值解放大军挥师过长江,江南正在决战中,新中国正在筹建),还是给柳亚子写了和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最后两句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老舍先生酒量大,也喜欢喝酒。每年菊花盛开时,老舍先生都要请北京文联的同志去家中赏菊喝酒。据说只有客人喝高时,未见主人喝醉过。那时豪饮者还有著名作家赵树理,赵树理先生也喜酒善饮,常常自己买酒请基层干部和老乡们喝酒。据说也有句话说他,只见客人大醉归,未见主人尽兴时。

这两位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喝酒划拳,且拳划得“贼精”。老舍兴致上来还常常打通关,一般不出三拳即“过关”。但赵树理亦有一绝招,双手出双拳。

有人记得是在老舍先生的生日酒时,酒致兴头,两位大师豪饮之后就斗拳一论高下。据说那拳划得山呼海啸,地动山摇,划得你来我往,杀得昏天黑地。有在席上的人总结,说老赵喝酒不见得能喝过老舍,但老舍划拳不见得赢过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