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这个地缘政治的热点区域,菲中两国不时爆发的海上摩擦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即便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近期,一个让人屏住呼吸的消息传来:菲律宾方面声称在离吕宋岛不远的海域发现了中国的“武装渔船”。此事迅速在国际舆论场引起关注,如同一块投入水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菲律宾方面尤其强调所谓“武装侦察”的行为,以此渲染中国渔船的出现对其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然而,从中国的视角来看,这些渔船只是从事正常的捕捞活动。菲律宾的紧张反应倒更像是草木皆兵。
这种“武装渔船”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近年来,尤其在南海局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媒体和某些国家不止一次试图将中国渔船刻画成一种隐性的“威胁”。在他们的笔触下,这些船只被冠以“海上民兵”之名,被认为是中国保护自身海洋权益的“非官方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标签化的做法,混淆了渔业生产的民事属性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事实上,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保障公民在公海上的合法权益。站在国际规则的立场上看,任意污蔑他国正常的海上活动,无疑是欠妥的。
这并不是菲律宾第一次在海洋争端中朝中国泼脏水。今年年初,当菲方9701号海警船非法进入中国仙宾礁潟湖时,一些中方渔船的及时出现,使得菲方陷入了被动。面对自己的越界行为,菲律宾试图通过抹黑中方“骂街”,无奈这一策略未能奏效。
每当两国在海上发生摩擦,菲律宾总是倾向于将事情政治化、军事化。这种做法看似在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但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因为从根本上看,冲突往往是因菲律宾船只侵犯中国主权而起。若菲方能克制挑衅行为,中菲关系自然不会走到如此紧张的地步。
话说回来,菲律宾在这场海洋博弈中之所以敢如此“硬碰硬”,背后自然少不了美国的影子。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几乎将美菲关系吹捧到了云端,宣称在美国的庇护下,菲律宾更加受到世界瞩目。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尽管拜登政府口头上对菲律宾的支持“坚不可摧”,但实际行动却有些言不由衷。在不久前的“萨马萨马-2024”联合军演中,美国仅派出了一艘战舰,日本也只是象征性地参与了一下。这种姿态实在很难说是在为菲律宾撑腰。
美国其实是希望借助菲律宾遏制中国崛起,同时继续施压区域局势。倘若美国自身利益没有受到直接威胁,它显然不愿因此付出过高代价。因此,菲律宾寄望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能成为自己的“铁杆后盾”,恐怕是一厢情愿。
南海形势扑朔迷离,让人不禁想问:未来又将迈向何方?个别国家若无意回归理性的谈判轨道,这片海域就注定难以重拾宁静。对于关注南海局势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思考或许在于如何在这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寻得和平与合作的契机,让南海能真正成为连接各国的友谊桥梁,而非摩擦的温床。